
(1).兵书。 唐 白居易 《除王佖检校户部尚书充灵盐节度使制》:“早练武经,累从军职。” 唐 杜牧 《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 周 孔 传文教, 萧 曹 授武经。”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雨晴风雾,皆为兵具;山原林坎,亦是武经。”
(2). 宋 时武试,选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种兵书,供应武举者研习,名《武经七书》,简称《武经》。《清史稿·德宗纪二》:“庚辰,詔武科改试枪礮,停默写《武经》。”
“武经”是汉语词汇,主要指兵书或军事理论典籍,其含义及历史背景可综合如下:
基本定义
“武经”广义上指代军事著作或兵书,是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载体。狭义上特指宋代官方编纂的《武经七书》,包含七部经典兵书,成为武举考试的核心教材。
历史背景与组成
文学与历史引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牧的诗文中已出现“武经”一词,如白居易《除王佖检校户部尚书制》提到“早练武经”,表明唐代已将兵书统称为武经。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也以“武经”比喻军事策略。
历史意义
《武经七书》的编纂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系统化,对后世军事教育影响深远,至今仍是研究传统兵学的重要文献。
《武经》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多个含义。可以指代《武经总要》一书,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著作之一;也可以指代武术或武器的技术经典;还可以泛指武术、武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经验。
《武经》的部首是“歹”,表示与死亡、战争等相关的意思。它的总共13画。
《武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兵书。在古代,武术、兵器的技术经验和战争策略被记录下来,形成了各种兵书,其中就包括《武经总要》。
《武经》的繁体字为「武經」。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在略有不同。《武经》在古时候的写法是「武經」,使用了传统的繁体字形。
1. 《武经总要》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
2. 学习《武经》可以提高武术修为。
1. 武器(wǔ qì):指用于战斗、攻击或保卫的工具。
2. 武术(wǔ shù):指中国传统的格斗技术和身体训练方法。
武经的近义词有:武艺、兵法、军事理论等。
武经的反义词难以找到一个准确的对应词,但可以认为与和平、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相关的词语相对立。
北极星布旨尘思持节痴人赤星川人鹑鷃翠鸡带减腰围大厮并大中型定婚兜末香杜浣花房图飞轮跗鄂符棨椁帱过盐海沸江翻寒流横槊花板肉火电厂赍传金龊箭挤塞鲲絃虏获纶布轮转面无人色蔑睨抿嘴派生词派势疲瘵虬枝羣辈取怨散懒瑟缩善意深博深人输助厮搏太廓添传天球仪惕隐婉曼暐鞾五时节相生相尅笑林鞋弓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