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愆的意思、十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愆的解释

十种罪愆。详“ 三风十愆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汉语大词典》对“十愆”的释义为商朝伊尹辅政时期制定的十类禁戒性恶行,出自《尚书·伊训》。该词由“十”表数量、“愆”表过失构成,属并列式合成词,指代以下十种行为规范:

  1. 恒舞酣歌(沉溺歌舞酒宴)
  2. 货利声色(贪图财物美色)
  3. 侮圣逆忠(轻慢圣贤忠良)
  4. 比顽童狎(亲近奸佞之徒)
  5. 逆忠直谏(拒绝臣子规劝)
  6. 疏远耆德(冷落德高长者)
  7. 狎侮小人(纵容谄媚之辈)
  8. 立淫乱辟(制定悖德律令)
  9. 作奇技淫巧(推崇奢靡技艺)
  10. 侮鳏寡孤独(欺凌弱势群体)

该词作为法律史术语,被《中国法制史》(曾宪义主编)收录为早期成文法的雏形,反映商代“以刑弼教”的治理思想。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领域,如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指出十愆“开后世十恶罪名之先河”,体现礼刑结合的法律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十愆”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提到的十种过失或罪愆,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三风十愆”这一完整概念来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十愆”指由三种不良风气(三风)衍生出的十种具体过错,出自《尚书·伊训》。原文记载:“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强调这些过失对个人和国家的危害性。

2.具体内容

根据《尚书·伊训》,“三风十愆”包括:

3.历史背景与影响

“三风十愆”是商朝伊尹为训诫君主而提出的道德规范,旨在约束统治阶层的品行。宋代苏轼在《骊山》诗中亦引用此典,警示后人:“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4.现代意义

该词现多用于强调道德自律,或借古喻今批评不良风气。其核心在于通过规范行为避免因放纵导致个人或集体的衰败。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尚书》原文或相关研究,可查阅权威古籍注解或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璧微瑕白蚶宝刀别嫌比日毕天怖慑翅羽初篁蹈机调贩敌占区东冈敦煌词飞兔風谷風光月霽纲目体歌呕广轮观听孤忠酣态昊天罔极厚大皇极殿回面火曜虎竹瀸淖街舞枅栌金牒倦眼空口说空话礼先壹饭南迁二友欧恶偏陬千虑一得切片机钦明穷固杉赘折俎石砮释勤诗舌熟虑私责四照花遂行谈圆说通他日委舍无烟宪防向令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