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藏于 甘肃省 敦煌石室 中的 唐 五代 词。 清 光绪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被发现。除少数可考知作者姓名的文人作品外,绝大多数为无名氏的作品,包括部分民间创作。为 中国 词创作发轫期的重要成果。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词的发展及其他多种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参见“ 敦煌石室 ”。
敦煌词,特指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唐五代时期民间词作。这些作品是词体文学发展早期的重要实物文献,填补了词从民间曲子词到文人词过渡的历史空白。以下是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敦煌词指敦煌遗书(编号S.1441、P.2838等卷)中保存的约200首曲子词作品,创作年代跨越盛唐至五代(7-10世纪)。其名称直接源于出土地敦煌,因长期封存于洞窟,故称“敦煌词”或“敦煌曲子词”。这些作品由民间艺人、乐工创作,内容贴近市井生活,语言质朴生动,与后世文人词风格迥异。
来源:郝春文《敦煌学概论》(中华书局)
题材广泛
涵盖边塞征战(如《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闺怨相思(《云谣集杂曲子》)、宗教赞颂(《五更转》)等,反映社会百态。
来源: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体制特征
词牌多样但格律未定型,如《凤归云》《天仙子》等,部分为后世失传的孤调。句式自由,常夹杂口语化衬字(如“叵耐灵鹊多谩语”),体现词体初期的灵活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敦煌词”条目(上海辞书出版社)
敦煌词证实了“词起于民间”的学术观点,其写本年代早于《花间集》,为研究词体起源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王国维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中指出,敦煌词“朴拙可喜,足证词体本出伶工”。
来源: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
: 郝春文. 敦煌学概论. 北京:中华书局,2019.
: 任半塘. 敦煌歌辞总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 "敦煌词"词条.
: 王国维. 观堂集林.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卷二十一《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
(注:为符合学术规范,参考文献采用纸质权威出版物。在线资源可参考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珍”数字库[www.nlc.cn/dhbc]及国际敦煌项目IDP数据库[www.idp.bl.uk],但原始文献需以纸质出版物为准。)
敦煌词是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唐、五代时期词作,多为无名氏作品,包含民间创作和少数文人词。其核心特征与价值可通过以下四方面理解:
一、定义与发现背景
敦煌词写于8-10世纪,现存作品约1600余首,是现存最早的词体文献之一。1900年藏经洞被偶然发现后,这些抄录于卷子上的词作得以重见天日,为研究词的起源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
二、内容与题材特征
三、体制特点
四、文学史价值
作为「倚声椎轮大辂」(词体雏形),敦煌词既保留了民歌的生活气息,又展现了词从民间向文人创作过渡的轨迹,对语言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注:敦煌词与敦煌壁画文学的关系(如所述)存在争议,主流研究多聚焦于藏经洞文献中的曲子词,壁画题记类文本通常归类为敦煌诗歌。
騃滞安托败衄北大荒徧爱辩赡避骢播送抄报茶余饭饱初令春襟达噜噶齐掉羽跌岔丢下钯儿弄扫帚地灶二典抚躬干支供支骨肉相残好大喜功好心禾场河宗贿遗搅挠脚碰脚嗟痛鯨濤谨始局踀君马黄可心如意苦中作乐敛死力辨六刺论平露晞墨缞从戎逆害奴産子排铳轻垢缺医曲胜塞井夷灶善贾而沽升官释币士品说穿妄心韡袴闻达显比戏车西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