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旌旄的意思、旌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旌旄的解释

(1).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 汉 刘向 《说苑·权谋》:“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驂,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 唐 李频 《陕府上姚中丞》诗:“ 关 东领藩镇,闕下授旌旄。”

(2).泛指旗帜。 宋 苏辙 《送吕希道少卿知滁州》诗:“长恠名卿亦坐曹,忽乘五马列旌旄。” 清 恽敬 《新喻县文昌宫碑铭》:“是日肇祀於新宫,牲腯酒馨,旌旄从风。”

(3).借指官兵。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赋境二十韵》:“ 秦 山当警蹕, 汉 苑入旌旄。”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六:“此地村人居,不足容旌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旌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复合词,主要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古代以牦牛尾或羽毛装饰旗杆顶端的旗帜,后泛指军旗或仪仗用旗。

二、功能与象征

  1. 军事用途

    作为指挥旗,用于战场号令军队。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旌旄所指,三军皆动”,体现其军事指挥功能。

  2. 礼仪象征

    汉代使节持“节旄”出使,旌旄成为国家权威的象征。《汉书·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即为例证。

三、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常借指军队、权柄或显赫地位。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中“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以旌旄烘托军阵威严;白居易《长恨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暗含帝王仪仗的旌旄意象。

四、字形演变

“旌”从“㫃”(旗帜)、“生”声;“旄”从“㫃”、“毛”声,二者均属形声字。甲骨文与金文中已有类似旗帜的象形符号,印证其源流久远。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许慎. 说文解字(注音版)[M]. 中华书局, 2015.
  3.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4.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第三版)[M].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20.

网络扩展解释

“旌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析:

1. 军事指挥用途 指古代军队中用于指挥的旗帜。 如汉刘向《说苑·权谋》记载周昭王用旌旄指挥射手射杀犀牛,唐代李频诗句“闕下授旌旄”也印证了这一军事功能。

2. 广义的旗帜象征 泛指各类旗帜,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仪仗或场景描写的元素。 如宋苏辙诗句“五马列旌旄”、清恽敬文中“旌旄从风”等,均用其泛指旗帜的意象。

3. 借代军事力量 通过借代手法指代官兵或军队。 如白居易诗句“半路授旌旄”即用旌旄象征兵权,唐代崔泰之“旌旄出洛畿”则暗指出征的军队。

补充说明

以上解析综合了《汉典》权威释义及历代文献用例,如需具体诗文出处可参考《全唐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杯葛迸涌甏子搏黍赤瘕楚王祠雕苓砥节厉行弟昆涤汰耳倕发倦仿象逢见固宠黑质弘壮后来人挥拂俭吝矫劲佳配机臂戒坛津般举动角逐句股开落嘞嘞遴登湄公河没头没脑面试柰花蹑景哝咶旁推侧引旁逸斜出偏胜扑速速搴取鞘马子奇伎齐难清阳搔首杀生舍身视死如归书滴顺阳司机索用坦荡如砥探官土腥味鲜亮魈魑谐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