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寝苫枕块的意思、寝苫枕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寝苫枕块的解释

铺草苫,枕土块。古时居父母丧之礼。《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枕块。” 贾公彦 疏:“孝子寝卧之时,寝於苫以块枕头,必寝苫者,哀亲之在草;枕块者,哀亲之在土云。”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构衅》:“那蛾眉女流,秉心如水,寝苫枕块居亲制。”亦省作“ 寝苫 ”。《清史稿·宣宗纪三》:“甲戌,皇太后崩,乙亥,奉安大行皇太后梓宫於 兹寧宫 。上居倚庐,席地寝苫。” 章炳麟 《读郭象论嵇绍文》:“ 崑山 顾君 论 嵇绍 ,以为 晋 非其君,倍父而求肉食, 荡阴 之死,不足以自盖。乌虖!寝苫之痛虽故,为君臣何有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寝苫枕块是汉语中的传统成语,多用于描述古代丧葬礼仪中的守孝行为。其释义、出处及文化内涵如下:

  1. 释义

    “寝”指卧睡,“苫”为草席或草垫,“枕”为以物为枕,“块”即土块。字面意为“睡草席、枕土块”,形容居丧期间子女在父母坟旁结草庐而居,以简朴艰苦的方式表达哀思。该词体现了古代丧礼的孝道要求,强调“哀毁骨立”的守丧规范(源自《汉语大词典》)。

  2. 文献出处

    最早可追溯至《仪礼·丧服》:“居倚庐,寝苫枕块。”古代礼制规定,父母去世后,子女需在墓旁搭建简陋草庐(倚庐),并以草苫为席、土块为枕,服丧三年,以示悲痛与追念(参考《仪礼》郑玄注)。

  3. 文化背景

    这一习俗源于周代“五礼”中的凶礼,与儒家“慎终追远”思想密切相关。《礼记·问丧》载:“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认为寝苫枕块是通过身体苦行传递内心的哀伤,强化伦理秩序(引自《礼记》研究文献)。

  4. 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表达,形容极度悲痛或恪守传统礼制的行为,如:“他如古人般寝苫枕块,守墓百日”。部分方言中仍保留类似说法,但实际行为已随丧葬习俗简化而消失(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网络扩展解释

“寝苫枕块”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古代子女为父母守丧时的礼节,即睡在草垫(苫)上,以土块(块)为枕头,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


出处与背景

  1. 经典文献
    最早出自《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枕块。” 贾公彦注疏解释为“哀亲之在草(草席)、在土(土块)”,体现孝子对父母离世的悲痛。
  2. 文化内涵
    古代丧礼制度中,子女需在守丧期间(通常三年)过简朴生活,通过“寝苫枕块”的苦行方式表达哀思。

用法与示例


注意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仪礼》原文或古代礼制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接篱碧树逼威闭影谗喙禅讲惩处澄空成年家酲醲登济刁猾雕润钉牢放纵风颠高师鼓妖轰然遑息诙达会圣剑服简劳饯幕熸然稷馈枯骼老婆当军略称刘贾茏葱缪荃孙莫训牧圉齧岸旁视配坐评优谦崇钱券潜值轻简清盘羣干诎缨插衽柔红善才蛇无头而不行疏稿属路蜀洛送交素飱贴零拖牢洞向时先期弦无虚发谢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