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辞惮的意思、辞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辞惮的解释

因胆怯而推辞。《晋书·周处传》:“ 处 知 肜 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当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曰:‘少府稀来,岂不尽乐! 五嫂 大能作舞,且劝作一曲。’亦不辞惮。遂即逶迤而起,婀娜徐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怕墙高怎把 龙门 跳,嫌花密难将仙桂攀。放心去,休辞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辞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因畏惧、顾虑而推辞或不敢接受。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和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释义

辞惮(cí dàn)


二、典籍出处与用例

  1. 《后汉书·郭躬传》:

    "躬奏谳法科,多所生全……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章与囚同县,疑其故也。’躬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不逆诈。君王法天,刑不可以委曲生意。’帝曰:‘善。’迁躬廷尉正。有盗徒囚,论未决,诏特原命。躬奏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帝从之。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引躬问状,躬对曰:‘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迁躬廷正。"

    → 语境分析:文中虽未直接出现"辞惮"一词,但记载了郭躬依法据理力争、不畏皇权质疑的案例,反衬出当时官员若缺乏胆识则易"辞惮"其职。

  2.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收录"辞惮"词条,释义为"因畏惧而推辞" ,并引《后汉书》相关语境佐证其用法。


三、用法与近义词


四、现代启示

该词虽罕用于口语,但在研究古代法制史、官场文化或文献解读时仍有价值,凸显古人面对权责时的心理矛盾——"义"与"惧"的博弈。其内涵可与现代管理学中的"责任规避"(Responsibility Avoidance)概念相参照。


权威参考来源:

  1. 《后汉书·卷四十六·郭躬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辞惮"词条
  3.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对"惮"字的语义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辞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释义

辞惮(拼音:cí dàn)指因胆怯或畏惧而推辞某事。例如:


二、单字拆解

  1. 辞:表示推辞、拒绝。
  2. 惮(dàn):意为畏惧、害怕(如“肆无忌惮”),读dá时则有“使惊恐”之意(如《周礼》中“弗之能惮”)。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言语境,描述人物因心理压力而拒绝承担某事,强调内心的畏难情绪。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通过典籍例句辅助理解。


四、相关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并塞长息鸱跱出头面捣蛋登高水垫圈斗叟恶月芳郊放慵发擿奸伏奉请富贵花附翼攀鳞高罡高唐观衅伺隙诡挂固要含熏阁喝六呼幺混舆加官脸借春击溃战精趣精神抖擞巾国英雄祭式几所救护酒水开山教主老鼻子略有连锤莲花幕冒阴摹拟辔策瓢虫侨鄙青牛囚犯求和山河表里绍隆是非只为多开口双饮素丝探戈糖霜岧嶤同心叶力问疑消费者枭名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