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风;烈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成玄英 疏:“厉,大也,烈也。” 唐 慧皎 《高僧传·犍陀勒》:“ 勒 令执袈裟角,唯闻厉风之响,不復觉倦,须臾至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郊坛大风》:“次晨厉风震荡,从官辟易,至不能成礼而罢。”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故其平生,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
(2).指西北风。《吕氏春秋·有始》:“西北曰厉风。”
(3).喻以高尚的行为激励影响。《隶释·汉孝廉柳敏碑》:“君清节俭约,厉风子孙。”
即疠风。中医病名,麻风病。《素问·风论》“癘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於脉而不去,名曰癘风,或名曰寒热” 唐 王冰 注:“始为寒热,热成曰厉风。”
厉风是汉语中具有多重语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围绕"强烈、肃杀的风象"展开。根据权威辞书释义,主要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凛冽的强风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寒冷而猛烈的风",特指冬季北风或自然界的狂风。例如《庄子·齐物论》中"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描述强风停息后孔穴寂静的状态。
教化刚正之风
《辞源》收录其引申义,指代刚正严厉的社会风气,《后汉书·李云传》"今官位错乱,谄谀日进,政化陵迟,诏书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厉风化者,宜有后罚",此处强调以严正手段整顿风纪。
古历法术语
《中国天文史》引《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厉风属于"八风"体系中的东北风,对应立春节气,具有驱寒催暖的时令特征。
中医病理概念
《黄帝内经素问》注解中,厉风指侵入经络的邪风,《素问·风论》"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厉风",特指引发皮肤溃烂的致病因素。
以上释义综合引自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华书局《辞源》(修订本)及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校注》等权威典籍。
“厉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高权威性来源,具体解释如下:
厉风的字面意义为大风、烈风,由“厉”(猛烈、严厉)和“风”组合而成,形容风势强劲猛烈。例如:
特定风向
在《吕氏春秋》中,“厉风”被解释为西北风,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分类。
象征性比喻
可引申为强大的力量或趋势,如“雷厉风行”形容行动迅速果断(参考成语中的“厉风”);或比喻以高尚行为激励他人,如《吕氏春秋》中“喻以激励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语用法,可参考《庄子》《吕氏春秋》等文献,或查阅词典中的例句。
白榜宝産弁髦屏声静气博雅不安于位成鸠充倔村田大材贷离当立之年当腰抵玉輀轩非时浆棺椁航程黄光猾伪挥犀毁誉参半剑术骄胡交经交情忌口吉祥草冷沉沉连茎潋灔李德裕毛皮妙远沐仁浴义排门粉壁聘调幈风铺闻气垫船情同鱼水秦稽琼珠跧仆确执羣昏生拖死拽沈寞施关失怙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顺船属丝言私教食子桃华水兔辉卧龙岗五鸟花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