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其地而食其土之所産。毛,指可食植物。謂一切生活所需,均屬國君所有。舊時常用作感戴君恩之辭。語本《左傳·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食毛踐土,已三十餘年。” 鄭觀應 《盛世危言·傳教》:“況入教之民,猶是 中國 食毛踐土之民也。” 章炳麟 《訄書·原人》:“自 秦 漢 以後,井田廢,約劑在民間,民歸德於君,文飾其辭,則亦曰食毛踐土,此非事實也。”
“食毛踐土”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主要用于表達對君主恩德的感戴。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2. 用法與語境
3. 延伸含義
4. 現代意義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需注意其封建色彩和特定曆史背景()。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左傳》《痛史》等文獻原文。
《食毛踐土》是一個成語,由“食”、“毛”、“踐”與“土”四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從事卑劣、低下、惡劣的行為并違背道德原則。下面将為您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食毛踐土》共有四個字,它們的部首分别是:“食”- 吃的意思,屬于“食物”的“食”字的部首;“毛”- 指的是毛發,屬于“毛”的部首;“踐”- 指踩踏,屬于“足”的部首;“土”- 指的是泥土,屬于“土”的部首。
這四個字的筆畫分别是:“食”- 9畫;“毛”- 4畫;“踐”- 11畫;“土”- 3畫。
《食毛踐土》來源于《詩經·相鼠》,原文為:“鼠在瀛洲/食毛踐土”,意思是鼠類生活在草木叢生的瀛洲上,吃食并在泥土中踐踏。
《食毛踐土》的繁體字為“食毛踐土”。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其中,“踐”在繁體中采用的是“踐”字,與現代簡體字稍有差異。
這個成語可以用來表示一個人的行為卑劣,違背道德的行為。例如:“那個偷東西的人不僅無恥,還食毛踐土。”
與《食毛踐土》相關的組詞有:“食譜”、“毛骨悚然”、“土地”等。
近義詞可以有:“惡劣行徑”、“道德敗壞”、“下作行為”等。
反義詞可以有:“高尚品德”、“道德行為”、“正派行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