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官吏办公的房舍。《梁书·吕僧珍传》:“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宋 欧阳修 《晚秋凝翠亭》诗:“黄叶落空城,青山遶官廨。”《元史·韩镛传》:“ 鏞 居官廨,自奉澹泊,僚属亦皆化之。” 明 高启 《幻住精舍寻梅》诗:“偶逢一树在官廨,为写新诗冰满砚。”
官廨是中国古代对官府办公场所的统称,专指官员处理政务的衙署建筑。该词由“官”与“廨”组合而成,“官”指代官吏或国家机构,“廨”本义为官吏治事的处所,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汉书·酷吏传》载“缮治官廨”,指修缮官方建筑。
在具体功能上,官廨不仅包含官员办理公务的正厅,还涵盖附属的库房、僚属办公区及官吏居所。例如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地方官廨“前堂后寝”的格局,前部设审案大堂,后部为官员住宅。明代《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描述的县衙官廨,即包含“六房三班”的完整行政体系。
古代官廨建筑遵循严格的等级规制,如《明会典》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廨舍可用青瓦,七品以下仅限素筒瓦。这类建筑多采用抬梁式结构,重要衙署设有“戒石亭”“申明亭”等礼制建筑,体现着“明刑弼教”的治理理念。现存的山西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留了明清官廨建筑群的历史风貌。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明史·舆服志》;《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2005年修订版)
“官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读音与构成
拼音为guān xiè(ㄍㄨㄢ ㄒ一ㄝˋ),由“官”(官员)和“廨”(官署)组合而成,字面意为“官员办公的场所”。
具体含义
指官署或官吏办公的房舍,即古代政府机构处理公务的建筑物。例如:
近义词与现代使用
文献例证
宋代欧阳修《晚秋凝翠亭》诗云:“黄叶落空城,青山遶官廨”,通过自然景色与官廨的对比,展现了古代官署的环境特点。
该词是古代对官方办公场所的统称,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组词,可查阅辞典或古籍原文。
安坐褙子痹厥蝉子承贽豉羹殂逝打渲的保登闳滴点地灶动荡不定冻樾凡短泛系弗及甘居人后钩颈光远咕咙核弹华纳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教猱升木急遍结草急来报佛脚戢武琅珰老斗陵懱鳞沦邌曙落款禄使那落迦钱神钳子侵蔑入苙襦緼上盗稍食折巾声势赫奕沈照世弊十史师昭疏遗宿襟套袖脱麻瓦花呜呃贤妣小法小姊携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