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榜杀的意思、榜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榜杀的解释

鞭笞致死。《新唐书·魏元忠传》:“ 武三思 用事, 京兆 韦月将 、 渤海 高軫 上书言其恶,帝榜杀之,后莫敢言。”《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 史思明 ﹞遂榜杀 承恩 父子,连坐死者二百餘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榜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法律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捶击致死的刑罚方式,属于古代司法实践中的酷刑手段。以下从权威典籍与工具书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字义解析与基本定义

  1. 字义构成

    • 榜(bàng):本义为捶击、杖打。《说文解字》释“榜”为“所以辅弓弩”,后引申为捶击工具(如棍棒),再衍生出捶打动作。
    • 杀(shā):表处死、致死。

      二字组合后,榜杀即指通过杖击、鞭笞等暴力手段使人毙命。

  2. 工具书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收录,“榜杀”明确释义为:

    捶击致死。

    例证引《后汉书·酷吏传》记载董宣执法时“格杀”罪人(注:部分古籍版本作“榜杀”),体现其作为司法手段的残酷性 。

二、历史语境与司法实践

  1. 汉代酷刑的典型代表

    在《后汉书·酷吏列传》中,“榜杀”与“格杀”常互通,特指官吏以刑杖当场击杀犯人。如董宣任洛阳令时,对犯禁者“格杀之”,《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此类行为即“捶杀之也”,凸显其司法暴力属性 。

  2. 非法外之刑的性质

    据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考据,“榜杀”多属官吏滥用职权之举,非正式律令规定的死刑执行方式。其本质是法外施刑,常见于汉代诏狱审讯场景,用以逼供或立威 。

三、文献用例与演变

四、学术考辨与异文

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不同版本对“格杀”与“榜杀”存在记载差异。清代学者惠栋在《后汉书补注》中提出:“格杀或作榜杀,盖捶击之谓。”说明二者在特定语境下可互训,均指向暴力致死行为 。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4.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
  5. 惠栋《后汉书补注》(《续修四库全书》本)

网络扩展解释

“榜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1. 词义解释
    指通过鞭笞(用棍棒、荆条等抽打)致人死亡的刑罚。该词多见于史书记载,描述古代对犯人或政敌的残酷处决方式。

  2. 出处与例句

    • 《新唐书·魏元忠传》记载:“武三思用事,京兆韦月将、渤海高軫上书言其恶,帝榜杀之。”
    • 《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提到史思明“遂榜杀承恩父子,连坐死者二百余人”。
      这些案例表明,“榜杀”不仅是肉体惩罚,还带有震慑和株连性质。
  3. 字义分解

    • 榜(bǎng):原指张贴的文书(如榜单),此处引申为“公开刑罚”或“用棍棒击打”。
    • 杀(shā):此处指致死。两字组合后,特指通过鞭打导致死亡的刑罚。
  4. 读音与注音
    拼音为bǎng shā,注音符号为ㄅㄤˇ ㄕㄚ。

  5.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唐代至宋代的历史事件,常见于正史和官方文献,现代汉语已不再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中的使用细节,可参考《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埃壤碑洞边方边干辨括贬身比儿孛相测管觇伺臣妾黕點当康凡枯反宗发扬光大風指羵首皋稽更兼龟熸寒蟾华阶灰粪奖旗家支击鞠肌力祭鸟就和烂曼联娟理雪冥财铭飨民墟年年盘跱佩珂苹藻岂肯覃敷青丙躯貌如愿赛银商人生风时辰八字食牀士官守舍守早速鬭探问提解头蜡亡化销鍊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