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士节的意思、士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士节的解释

士大夫应有的节操。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宋 陆游 《自责》诗:“未掛衣冠惭士节,免输薪粲荷君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廷杖》:“今上则斥为编氓,使被笞者优游养创,无靦颜视事之耻。且赐环寻亦相继。其保完士节更胜前朝云。”《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如今的官府,你若有甚么士气,又説有甚么士节,你就有 韩 柳 欧 苏 的文学, 苏 黄 米 蔡 的临池,且请你一边去闲坐。”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士节”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ì jié,其核心含义指士大夫应有的节操,强调知识阶层在道德、气节上的坚守。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构成

  1. “士”:原指古代知识分子或官员阶层,后引申为有学识、德行的人()。
  2. “节”:本义为植物分枝处,后衍生为“气节”“操守”,象征对原则的坚持()。 二者结合,强调士大夫群体在品行与责任上的高标准。

二、历史与文献依据

  1. 经典出处: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提到“士节不可不勉励”,表明士大夫需以气节自我要求()。
  2. 后世引用:
    宋代陆游《自责》诗“未掛衣冠惭士节”,明代沈德符《野获编》等文献均延续此概念()。

三、文化内涵


四、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士节”可引申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精神,强调在利益面前坚守原则()。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汉书》《宋史》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士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士节》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指士人的节操、志节和廉节。

拆分部首和笔画

《士节》的第一个字“士”,是由土部作为部首,并且由3画构成;第二个字“节”,则由白部作为部首,并且由8画构成。

来源和繁体

《士节》这个词源于古代,原本指士人对于廉节和正义的坚守。在古代,士人被视为有道德和品质的人,以及对社会负责的角色。

繁体字“士節”用于传统的中文书写和繁体中文。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汉字的形状和结构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士字的早期写法中,拆分成3个画,依次由“丘”、“匕”和“人”组成。

节字的早期写法则以网状的结构为主,上下都有长短不等的横线,整体形状与现代简化字有所差异。

例句

他在工作中始终坚守士节,绝不接受任何贪污腐化的行为。

作为一个士人,他以廉节自居,受到众人的尊敬和敬仰。

组词

士人、士气、节操、节日、节俭、节制

近义词

士行、士志、士论、士守

反义词

散漫、放纵、不拘于法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