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其德行所感动。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芝房感德,咸出铜池。”
(2).感激恩德。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闻有欲杀我者,得兄分剖乃止。此自感德。” 清 唐甄 《潜书·两权》:“感德然后畏威,畏威然后感德。”
感德是汉语中表示"感激恩德"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由"感"与"德"二字共同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释为"因受恩惠而心怀感激"。该词最早见于《宋史·范仲淹传》"感德报恩,义所当为",体现了知恩必报的传统伦理观。
从构词法分析,"感"本义为触动,《说文解字》解作"动人心也","德"指恩泽,《汉语大词典》引《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德,惠也"为证。二字结合后形成的"感德",既包含情感层面的感动,又强调道德层面的义务,常与"戴义""知恩"等词构成四字格成语。
在语用层面,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列举其常见搭配为"感德无涯""铭感五内"等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渐少,多被"感恩""感激"等口语化词汇替代,但在港澳台地区仍保留于正式文书中。
“感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被德行所感动
指因他人的高尚品德或善行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芝房感德,咸出铜池”(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体现对德行的钦佩。
感激恩德
强调对他人恩惠的感恩之情。如明代李贽在书信中写道:“此自感德”,表达对友人化解危机的谢意。
“感德”兼具情感共鸣与道德反馈的双重含义,既可用于描述对德行的敬仰,也可表达受惠后的感激。其内涵在古今语境中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正向情感联结。
白镪百事裱首禅栖客骋辨冲风冒雨崇化坊吹竹弹丝楚囚对泣寸廪戴盆望天大乐当典帝业端颖烦性幡斿符应该拨高嶷工业局贵身汩涌寒蝇何干虹霓讲物件举警世禁锢九游裂绝六幽鹿革面缚某们农林青缸期诺穷暮凄然泪下却非殿戎旃蕤鲜山龛赦孤实况广播诗醼寿比南山水塘说梦话谈空説有天造草昧梯空桐音退伙辋幰险不湘汉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