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官署吏役卯时到职谓之应卯,长官于卯时点名为点卯。故以“退卯”谓吏胥退役。 清 叶兰 《纪事新乐府》序:“﹝ 赵静甫 ﹞暴横致富,已退卯,朦捐县佐,犹贪其利,阴为把持。”《冷眼观》第十五回:“彼时有个老捕快,退卯居乡已有多年了。”
“退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专业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署将人员从卯簿(点名册)中除名的行为,常用于描述官吏或职役人员因故退出职任的制度。以下从多角度解析该词:
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退卯”由“退”与“卯”组合而成。“卯”即“卯簿”,是古代官府用于登记人员到岗情况的文书。所谓“退卯”,即从卯簿中除名,引申为解除职务或脱离编制。例如清代文献中“吏员退卯后,不得复职”即强调此制度约束。
历史渊源
该词源于明清时期的点卯制度。官员每日卯时(清晨5-7点)需到衙署签到,名册称为“卯册”或“卯簿”。若人员因失职、病退等原因被除名,则需在卯簿中勾销记录,故称“退卯”。此制度在《明会典》《清会典》中均有记载,体现了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考勤与人事机制。
应用场景
“退卯”多用于官吏考核与职役管理领域。例如《官场现形记》中“某吏因贪墨被劾,遂行退卯”,即指官员因过失被革职。此外,民间行会组织亦借用此词,如工匠团体对违规成员实行“退卯”,以示惩戒。
文化内涵
该词反映了古代中国“名籍制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通过“卯簿”这一载体,官府实现了对人员的管控,而“退卯”则成为权力运作的象征,体现了传统社会“以文书治天下”的特征。
“退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权威来源进行辨析:
根据、、等高权威性来源,“退卯”指旧时官署吏役的退役制度:
提到“退卯”作为成语,解释为“退缩、逃避”。但此释义未在其他权威来源中出现,可能是对字面的误解或方言用法。建议优先采用第一类含义。
建议在正式场合优先采用第一类解释,若涉及文学或成语场景,需结合具体出处验证其含义。
暗浅黯然销魂编户齐民兵源碧茸茸部分分式草字常戍搀话接舌臣役弛怠艟艨龊茶单口相声點存颠窨觌武东吴多音字都柱缝合分外妖娆甘辞个案贯颐备戟毫芥黄圜黄芦树回归线火厝惑误檟苦寂尔酒柸郡博士狂醒连枝花流称李膺舟漏语稆豆棉柴髼头赤脚齐桓公取资日西三不留十拿九稳试院搠渰颂子梭肚套袖陶俑趧鞻亭皋象马小壶徙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