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节的意思、菖蒲节的详细解释
菖蒲节的解释
指端午节。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子固类元章》:“庚申岁,客輦下,会菖蒲节,余偕一时好事者邀 子固 ,各携所藏,买舟湖上,相与评赏。” 宋 杨万里 《初夏即事十二解》诗:“藏却柿红缨扫子,菖蒲节裡放风光。”
词语分解
- 菖的解释 菖 ā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花穗像棍棒。根茎可作香料,又可作健胃药。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蒲节的解释 端午节,因旧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 详细解释指端午节。因旧时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故称。
专业解析
菖蒲节,又称“端午”“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重要别称之一,特指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其名称及内涵主要源于端午节中悬挂菖蒲、艾草以驱邪避疫的古老习俗。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并结合民俗文化进行详细解释:
一、名称溯源与字义
- 菖蒲:菖蒲(Acorus calamus)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形似宝剑,气味芳香浓郁。在传统医学和民俗信仰中,菖蒲被认为具有辟秽驱邪、防疫杀虫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其能“通九窍,明耳目,去寒湿痹……杀虫”(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
- 节:指特定的节气、节日或纪念日。
- 菖蒲节:因端午节的核心习俗之一是在门户悬挂或佩戴菖蒲(常与艾草并用),故得此名。该名称直接点明了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符号及其文化功能。
二、民俗内涵与象征
- 驱邪避疫(核心功能):
-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俗称“毒月”“恶月”)是湿热瘴疠之气盛行、毒虫病菌活跃的时期,五月初五更是“恶日”。菖蒲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剑形叶片,被视为驱除“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禳解疫病的“灵草”“神剑”。
- 习俗:将菖蒲叶与艾草扎成束(称“蒲剑”“艾虎”),悬挂于门楣、窗户或佩戴身上,用以净化空气、驱赶邪祟、保佑家宅平安。此俗在《荆楚岁时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来源:宗懔《荆楚岁时记》)。
- 祈福纳祥(延伸寓意):
- 菖蒲因其四季常青、形态挺拔,也被赋予坚韧不拔、品格高洁的象征意义。悬挂菖蒲不仅为驱邪,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家宅安宁、子孙贤德的美好祈愿。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关联
- 起源融合:端午节(菖蒲节)的起源多元,融合了古代对龙图腾的崇拜、夏季时令驱邪防疫的需求,以及后世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悬挂菖蒲艾草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时令驱禳习俗之一。
- 与屈原纪念的结合: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逐渐成为主流。菖蒲的“剑”形,也被民间附会为象征屈原的刚直不阿与忠贞气节。
- 现代传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菖蒲节)的习俗至今在广大地区保留。悬挂菖蒲艾草,制作菖蒲酒、菖蒲浴等,仍是重要的节庆活动,体现了传统医药文化与民俗信仰的延续(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端午节)。
四、总结
“菖蒲节”作为端午节的别称,生动体现了该节日以悬挂菖蒲艾草为核心驱邪避疫习俗的文化特征。它根植于中国古代的时令观念、医药知识和鬼神信仰,以菖蒲这一具体植物为载体,承载了古人应对自然变化、祈求平安健康的智慧,并逐渐融入纪念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符号之一。其名称本身即是对节日核心民俗事象的高度概括。
网络扩展解释
菖蒲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其名称与古代驱邪习俗及菖蒲的物候特征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菖蒲节即端午节,因古人在该节日悬挂菖蒲驱邪而得名。这一别称多见于宋代文献,如周密《齐东野语》和杨万里的诗句中均有记载。
-
名称由来
古代北方人认为“重午”(农历五月初五)是“五毒尽出”的禁忌日,故在门楣悬挂菖蒲、艾叶等植物以驱避邪祟。因菖蒲具有香气且花期临近端午,逐渐成为节日标志,衍生出“菖蒲节”之称。
-
习俗关联
悬挂菖蒲的习俗南北通行,后与赛龙舟、食粽子等共同构成端午节文化内涵。宋代文人常借此节聚会赏玩,如周密记载的湖上评赏书画活动。
-
文化延伸
部分资料提到“庆祝丰收”的释义(如),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其他节日混淆。主流观点仍以驱邪避毒为核心。
如需进一步了解端午节别称的完整历史演变,可参考《齐东野语》等古籍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暴劫鼈盖子长生果承落叱吕引迟徐崇替黜邪崇正翠莲导航登程惦挂彫骚东半球东父耳池樊川翁发送分支帐感梦河汉女假赁监察釂客交辔诀别开架龛灯口具泪迹链结离明象岭嵤厉音隆中顾楼船军内溜孽星乜嘢炰燔轻翰诠补热浪忍手三患三丘山采死乞白赖笋箩台钟陶运体操庭砌涕喷徒卫王冠剜肉成疮晚诣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