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介珪 ”。大圭。圭,上尖下方的一种玉。《书·顾命》:“太保承介圭。” 孔 传:“大圭尺二寸,天子守之。”《诗·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郑玄 笺:“圭长尺二寸谓之介。非诸侯之圭。”《后汉书·张衡传》:“服袞而朝,介圭作瑞。” 唐 皎然 《赠李中丞洪》诗:“地裂大将封,家传介珪瑞。” 宋 王安石 《贺庆州杜待制启》:“ 韩侯 献功,即介圭而入覲。”
介圭(jiè guī)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重要器物,其名称及内涵可从汉语词典角度作如下解析:
一、字形结构与本义 从字形分析,“介”在甲骨文中象人披甲胄之形,本义为“铠甲”,引申为“坚硬、大”之意;“圭”为古代玉制礼器,上尖下方,象征权力与身份。《汉语大词典》释“介圭”为“大圭”,特指天子诸侯朝聘、祭祀时所执的玉制礼器,形制大于常规玉圭。
二、礼制功能与引申义 《礼记·礼器》载“诸侯以圭为贽”,注疏称“介圭”是诸侯朝见天子时彰显等级的凭信物,其尺寸、纹饰均有严格规制。汉代郑玄注《周礼》时进一步说明:“介,大也。圭长尺有二寸,天子守之”,突显其作为王权象征的核心属性。
三、文化内涵延伸 在文学典籍中,“介圭”常被赋予德政寓意。《诗经·大雅·崧高》有“锡尔介圭,以作尔宝”之句,孔颖达疏解为“以圭之能宝,比德之可贵”,将玉圭的物理属性与君主的道德品格形成意象关联。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及文献记载,“介圭”的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介圭(jiè guī),又称“介珪”,特指古代天子或诸侯持有的一种大型玉制礼器。其形制为上尖下方,长度达一尺二寸(约28厘米),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二、文献溯源
三、功能与象征
作为国家信物,介圭用于祭祀、册封等重大仪式,代表天命授权。其尺寸规制严格,《周礼》规定诸侯之圭不超过九寸,唯天子圭长一尺二寸,体现等级制度。
四、相关延伸
该词在诗词中常借指权柄,如唐代皎然诗句“家传介珪瑞”,宋代王安石亦用此典喻治国之器。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白鹤子暴躁敝政博揽踩践疮科大钧梵策防察方望芳香酸風鐵冯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稿子狗肉不上桌诡态恒辞横从穿贯涸辙之鲋鸿题槐采匠手叫聒旌德进侯纠帅刊误理刑喽啰马门没理会门品蜜藕捻挑暖屋旁座千叠奇丽青緑铨配认保忍耻含羞冗积若烹小鲜膳服莎帷沙羽舒释输氧思想路线思逸弹射亭传网屏误伤五衰无为化像斗小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