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边壤的意思、边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边壤的解释

犹边地。《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斯必然之数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战略》:“今边壤之守,与贼相远,贼设罗落,又持重密,间谍不行,耳目无闻。” 唐 陈子昂 《为程处弼庆拜洛表》:“臣已灰灭遐荒,肝涂边壤,岂得尚存骸骨。” 宋 王珪 《庞庄敏公籍神道碑》:“以谓方用兵时,边壤烦苦, 关中 萧然,请减缘边之兵,还食内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边壤"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国家或政权的边疆领土、靠近边界的土地。具体释义如下:

  1. 核心含义

    "边壤"指靠近国家边界的疆土或地域,强调其地处政权统治范围的边缘地带。"边"指边界、边缘,"壤"指土地、地域,组合后特指与邻国接壤或远离政治中心的领土区域。该词带有明确的政治地理属性,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疆域的描述。

  2. 词源与历史语境

    该词属典型的文言复合词结构:

    • 边(邊):《说文解字》释为"行垂崖也",本义指边缘、边境,引申为疆界。
    • 壤:《周礼·地官》载"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壤"指土地、疆域。

      二者结合最早见于史书典籍,如《宋史·食货志》载"边壤之民,习于战斗",指边疆民众因地处要冲而尚武。其使用多与古代军事防御、领土争端相关,常见于奏疏、史书等官方文书。

  3. 现代定位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边壤"已被"边疆""边境""边陲"等词取代,属历史性词汇。现存用例多见于:

    • 历史研究文献(如"明代边壤屯田政策")
    • 文学仿古修辞(如诗歌、历史小说中营造时代感)
    • 特定地名遗存(如地方志中的古称)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边壤”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iān rǎng(注音:ㄅㄧㄢ ㄖㄤˇ),其核心含义为“边地”,即边疆地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古籍出处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3.语境与用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背景,可参考《三国志》《战略》等文献,或通过汉典、沪江词典等工具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

百壶憋拗不一而足岑立觇觑驰甬舂淙除奸革弊醇确辍弃倒抽了一口气雕漆二元论访宿坟起管束鬼计多端古书寒氷寒晖后勤黄巢恢夷忽忘俭腹将门虎子兼收博采结邪井厕精核恪勤扩大化朗丽棱层李郭仙灵心俪然流川六院卖易民役年平均你贪我爱气虎虎碛历埽穴犂庭襂纚身坯绅緌诗场士检昙昙特免祧藏偷鸡盗狗温痕乌号夏虫疑敩学相长谢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