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平的意思、常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平的解釋

(1).古代一種調節米價的方法。築倉儲谷,谷賤時增價而籴,谷貴時減價而粜。 漢宣帝 時 耿壽昌 首創。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利源調度·常平》:“ 漢宣帝 時數豐稔, 耿壽昌 奏諸邊郡以穀賤時增價糴入,貴則減價糶出,名曰‘常平’,此其始也。”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常平》:“惠民之法,莫善於常平,然有法無人,胥歸無益。”

(2).即常平倉。《宋史·食貨志上》:“ 淳化 三年,京畿大穰,分遣使臣於四城門置場,增價以糴,虛近倉貯之,命曰常平,歲饑即下其直予民。” 北周 庾信 《羽調曲》:“錢則都内貫朽,倉則常平粟紅。”

(3).長期平衡。《新唐書·劉晏傳》:“諸道巡院,皆募駛足,置驛相望,四方貨殖低昂及它利害,雖甚遠,不數日即知,是能權萬貨重輕,使天下無甚貴賤而物常平,自言如見錢流地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平"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與曆史淵源,現綜合權威辭書及史籍作如下解析:

一、詞源本義 《漢語大詞典》釋"常平"為"長久穩定"之意,本義指事物持久均衡的狀态,如《漢書·食貨志》載"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引申為通過制度調節達到社會平衡的狀态。

二、曆史制度專稱 特指中國古代"常平倉"制度,始見于西漢宣帝時期。《辭海》載該制度核心為"豐年籴糧,荒年粜糧",通過官方糧倉調節物價,保障民生。宋代發展為全國性倉儲系統,《宋史·食貨志》記有"諸州常平、廣惠倉錢谷"的詳細運作規則。

三、地理名稱演變 作為地名最早見于南北朝,《水經注》載"常平澗"屬太行山脈水系。今山西省運城市下轄常平鎮,因唐代設常平驿得名,該地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常平關帝廟。

四、姓氏文化考 《通志·氏族略》記常平氏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少子康叔後裔,秦漢時期以地名為氏。明代《萬姓統譜》載常平氏郡望在太原,現存山西洪洞縣常平氏族譜可考其世系傳承。

網絡擴展解釋

“常平”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綜合了曆史、經濟及引申用法:

  1. 古代調節米價的方法
    由西漢宣帝時期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首創,核心措施是築倉儲谷,在豐收時以較高價格收購糧食(籴),防止谷賤傷農;災荒時以較低價格出售(粜),避免糧價過高影響民生。這一制度旨在穩定市場糧價,保障社會平衡。

  2. 常平倉(實施該政策的糧倉)
    作為上述方法的實體機構,常平倉在曆代均有沿用。例如宋代在京城四門設場收糧,饑荒時開倉赈濟;北周庾信曾以“常平粟紅”形容糧倉豐盈。

  3. 長期平衡的引申義
    唐代劉晏管理財政時,通過建立信息網絡調控物資,使物價“無甚貴賤而物常平”,此處“常平”指經濟層面的長期穩定狀态。

例句參考:
“豐年常平倉大量收糧,荒年粜出以平抑市價,避免百姓破産。”

提示:以上釋義綜合了多來源信息,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事物紀原》《宋史·食貨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抱雞婆變故鞭擊蒼生塗炭蟬冠朝雞朝升暮合瞋菌初小賜劄匆忙挫筆大四八掉眩诋欺地狹人稠二牲範本分傳富老腐蝕跟超掖夾歌泣光心鬼蒟蒻河漢宏貫烘雲讬月蝴蝶結麾钺昏壒絞車胫衣忌破五九浍看街羸師弄印暖烘烘盤駁陪奴普門強作解人秦聖乞人氣咽曲當渠兇曲隱肉胞眼三池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商雒肆望鐵軌推步外強未冠校官小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