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醮的意思、祠醮的详细解释
祠醮的解释
道徒设坛祈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林复》:“於是有旨令大理丞 陈朴 追逮,随所至,致狱鞫问。及至 潮阳 ,遇诸道间,搜其行李,得朱椅、黄帷等物,盖 林 好祠醮所用者,乃就鞫於僧寺中。”
词语分解
- 祠的解释 祠 í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庙。宗祠。 古代指春祭(品物少,多文词)。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 醮的解释 醮 à 古代婚娶时用酒祭神的礼:再醮(再婚)。 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打醮。 笔画数:; 部首:酉;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祠醮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祠”与“醮”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中国古代的祭祀与道教斋醮仪式。其核心含义可解析如下:
-
字义分解与核心释义
- 祠:本义指祭祀祖先或神灵的庙堂(如宗祠、祠堂),引申为祭祀行为本身。《说文解字》释“祠”为“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后泛指各类祭祀活动。
- 醮:原指古代冠礼、婚礼中的一种斟酒敬神仪式,后特指道教为禳灾祈福、超度亡灵而设坛举行的斋醮科仪。《正字通》释“醮”为“祭也。道士设坛祈祷曰醮”。
- 合义:“祠醮”结合了“祠”的祭祀内涵与“醮”的道教仪式特性,泛指在祠庙或特定场所举行的,融合了传统祭祀与道教斋醮仪轨的宗教活动,旨在祈福禳灾、祭祀神明或祖先、超度亡魂等。
-
历史演变与具体应用
“祠醮”一词的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尤其在宋元明清时期,常指官方或民间在祠庙(如城隍庙、东岳庙、地方神祠等)举行的,由道士主持的综合性祭祀祈福仪式。它并非单一仪式,而是包含了设坛、诵经、礼拜、上章、献供、焚化等一系列环节的复杂宗教行为。例如:
- 《宋史·礼志》中记载朝廷或地方官府常“命道士建祠醮”以祈雨、禳灾。
- 明清地方志中多有“里社祠醮”、“春秋祠醮”的记载,指乡里社区在社庙或祠堂举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祭祀活动,常包含道教法事。
-
现代理解与文化意义
在现代汉语语境和学术研究中,“祠醮”主要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和宗教学术语使用,指代:
- 融合性仪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祖先崇拜与道教仪式的深度融合。
- 社会功能:具有凝聚社区、祈求平安、表达信仰、处理生死(如超度)的重要社会文化功能。
- 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史、社会史、民俗史的重要对象,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精神世界和仪式生活。
引用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祠”、“醮”及“祠醮”相关词条有详细释义与书证引用。
- 《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详细解释了道教斋醮科仪的历史、种类及与民间祠祀的关系。
- 《说文解字》(许慎撰):提供了“祠”字的本义解析。
- 《宋史·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了官方祠醮活动的实例。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可查阅《正字通》等古籍原文中对“醮”的解释。
- 道教之音 (www.daoisms.org):提供道教斋醮科仪知识的专业学术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祠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í jiào,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释:
1.基本含义
指祭祀祖先或神明的仪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活动。通常包括在祠堂或庙宇中燃香、献祭、祷告等环节,表达对祖先或神明的敬意与祈求。
2.道教语境下的延伸
在道教文化中,祠醮特指道徒设坛祈祷的仪式。这类活动可能涉及特定的法器和流程,例如使用朱椅、黄帷等物品(如宋代周密《齐东野语·林复》中记载的案例)。
3.历史与文献记载
宋代文献曾提到祠醮的具体场景,如官员追查案件时发现与祠醮相关的物品,表明这类仪式在历史上具有实际应用。
4.使用场景
- 传统祭祀:家族或宗族在祠堂举行的祭祖活动。
- 道教仪式:道士主持的祈福、禳灾等法事。
5.词语构成
- “祠”:指供奉祖先、神明或有功德者的场所(如祠堂、宗庙)。
- “醮”:原指祭祀,后衍生为道教设坛祈祷的专称。
“祠醮”既可指广义的传统祭祀,也可特指道教仪式,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哀劝败膏包纳八十千本机振荡器笔顺波士草马剗类斥苦丑脚初辉出圈辞隆从窳躭忧盗钟掩耳踶踣斗殷牛断按而往二氧化硅方良防汛梵室风岚关天培过承国粹毼鸡横披鸿翼化手画思江陬叫阍家头竣尽浪翁雷雷立夏龙腾豹变路阱门籥鸟次磬虫饶受入理切情扇翣烧包勝朝田青铜煲凸轮温美温席扇枕物极则反详应闲缺小球小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