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负的意思、徒负的详细解释
徒负的解释
徒步负荷。《管子·问》:“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 尹知章 注:“徒负,货既寡,故勿令入其征。” 清 鲁一同 《关忠节公家传》:“而 长庆 得公尸后,復求得 麦廷章 之半体,与公尸皆徒负以归。”
词语分解
- 徒的解释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只;仅仅:家徒四壁。 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 人(多指坏人):匪徒。暴
- 负的解释 负 (負) ù 驮,背(坕 ):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噄 )。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 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遭受:负伤。负屈
专业解析
徒负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两个语素分别解析,并在整体上体现其引申义。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徒负(tú fù)指白白承担、空自背负(责任、期望等)而无实际意义或回报。强调行为或状态的徒然性与无果性,常含遗憾或无奈的情感色彩。
例见:“徒负虚名”“徒负众望”。
二、语素解析与词义溯源
-
徒(tú)
- 本义为“步行”,引申为“空”“白白地”(如《说文解字》:“徒,步行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空无所依之称”)。
- 在复合词中强化“无实效”的语义,如“徒劳”“徒然”。
-
负(fù)
- 本义为“背负”,引申为“承担”“担负”(如《尔雅·释言》:“负,担也”)。
- 在复合词中指向责任、期望等抽象事物的承担(如“负疚”“负重任”)。
合成词逻辑:
“徒”修饰“负”,构成偏正结构,意为“空自承担”,强调所负之物未得相应结果或价值。
三、典型用法与语境
-
书面化表达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性语境,表遗憾或批判:
“他一生徒负才学,未遇明主。”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
近义对比
- 徒有:仅具表面形式(如“徒有其表”),侧重“存在但无实质”;
- 徒负:侧重“承担但无回报”,隐含责任或代价的落空。
-
情感倾向
常含惋惜(如“徒负青春”)、自责(如“徒负师恩”)或讽刺(如“徒负盛名”)。
四、权威文献佐证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徒负”词条,释义为:“空自担负;枉负。”例引清人诗作:“徒负凌云志,蹉跎愧此身。”
-
《现代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主观努力与客观结果背离”的语义核心,例证:“徒负多年心血,终未能成事。”
五、使用注意事项
- 语法功能:作谓语,后接抽象名词(期望、信任、时光等),不接具体实物。
- 语体限制:罕用于口语,多见于评论文、文学作品或正式文书。
- 情感适配:需依据语境判断褒贬,如“徒负厚望”含批评,“徒负深情”显悲悯。
(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及语素溯源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徒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徒步负荷,即步行并背负物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字面意义:指人徒步行走时背负或携带物品,强调身体力行且无交通工具辅助的状态。
2.引证与出处
- 《管子·问》中记载:“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 尹知章注:“徒负,货既寡,故勿令入其征。” 此句表明古代对徒步背负少量货物者免征赋税,侧面反映其经济含义。
- 清代文献如《关忠节公家传》提到“徒负以归”,描述背负遗体归葬的情景,体现实际使用场景。
3.用法与扩展
- 多用于描述体力劳动或艰苦条件下的运输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
- 需注意与成语“徒负虚名”(空有名声而无实际内涵)区分,后者为引申义,但“徒负”本身不含贬义。
4.现代适用性
-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文解析或特定历史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管子》等典籍或沪江在线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叔保城闭门思过不价娼馆朝懽暮乐城尖雌节挫笔打落水狗调门抵蹋丢抹栋楹杜邮剑发家致富方法法食分过夫人城观音土海估海陆风禾旗灰吹将门无犬子窥逾壸术落下蠡结令不虚行灵雨詈訾罗羉率化末垂莫得逆民鎗鎗前卫清婉穷交曲辩缺盆壤坟扫泥米僧字神馆石工属辞水宗私邪天灶土阶茅屋万马齐喑文蛇文绣无施不效呜呜啕啕蠵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