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胡饼。《太平御览》卷八六○引《赵录》:“ 石勒 讳‘胡’,胡物皆改名。胡饼曰摶鑪, 石虎 改曰麻饼。”
“抟炉”一词的解释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根据《太平御览》卷八六引《赵录》记载,后赵皇帝石勒因忌讳“胡”字,曾将北方传统面食“胡饼”改名为“抟炉”,后来石虎(石勒侄子)又将其改称“麻饼”。此处的“抟”与“团”通假,可能指饼的圆形;而“炉”则指烤制面食的炉具,故“抟炉”即指炉烤的圆饼。
极少数资料提到“抟炉”为成语,形容人临危不乱、意志坚定。其典故源于《晋书·王导传》,称王导少年时在火炉旁镇定自若,被赞为“抟炉”。但此说法未见于主流权威文献,且其他来源均未提及,可能为后世误传或混淆其他典故。
《抟炉》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锻造、炼铁或烧铁的工具。在古代,人们用炉子和铁锤来加热和打造金属。
抟炉这个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抟和炉。其中,炉是指火炉,火炉的部首是火,抟的部首是手。
抟炉总共包含11个笔画,其中抟部分5画,炉部分6画。
《抟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周礼·天官鉴》中。它指的是古代炼铁的工具。通过加热和打造,把矿石炼制成铁器。
抟炉的繁体字为「㾂爐」。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所以抟炉在古时候的写法是「抟爐」。
1. 他在抟炉的过程中,一丝不苟,力求精益求精。
2. 这个古老的锻造工坊保存着当年用来抟炉的工具。
抟炉可组成以下相关的词语:
1. 抟炉工:指从事炉铁冶炼工作的人。
2. 抟炉术:指炼铁的技艺和方法。
3. 抟炉器:指用于炉铁冶炼的工具和设备。
抟炉的近义词:锻造、炉火纯青。
抟炉的反义词:停火、解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