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投笏的意思、投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投笏的解釋

同“ 投版 ”。 明 章懋 《送鄭尚書》詩:“投笏遠辭丹鳳闕,棹舟閑過 白鷗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投笏是漢語古語詞,本義指官員将笏闆擲棄,象征辭去官職的行為。笏為古代臣僚朝見君主時所執的狹長闆子,以玉、象牙或竹木制成,用于記事備忘。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新唐書·李绛傳》記載“(李绛)遂投笏求歸”,指官員因不滿朝政或自身失意而主動棄官。

在文化内涵層面,投笏包含三重象征意義:其一代表政治立場的表達,如宋代蘇轼《司馬溫公行狀》載司馬光“投其笏于地”以示對王安石新政的抗議;其二體現士人氣節,明代《萬曆野獲編》記錄官員因谏言被拒而“投笏歸田”;其三反映古代官僚制度的進退機制,據《唐六典》記載,官員緻仕時需“還笏于朝”,投笏則強化了辭官的決絕态度。

從詞源演變看,該詞在《說文解字》中“投”部釋為“擿也”,表抛擲動作,“笏”部注“公及卿大夫所搢也”,二者組合形成具有儀式感的政治行為術語。《漢語大詞典》将其歸入職官類詞彙,标注為曆史詞。當代《辭源》修訂本特别指出,投笏現象多見于唐宋時期黨争背景下,是文官集團政治抗争的具象化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投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曆史典故與文學引用

3.文化背景

“投笏”字面為丢棄笏闆,實際多用于比喻官員主動辭官,體現古代文人的隱逸情懷。其用法多見于詩詞或曆史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呗聲贲龜鼈索參光慘凜剗鋤褫身炊具儋石之儲誕月打誓隊樂恩有重報奉還封勒改嫁功成身退彀率骸骨嘿嘿癡癡黑書黃封虎落平陽江雲渭樹交境繼赓井陉禁陌糾會九土倔彊駒谷樂往哀來鍊達料漿泡逦遞黎民靈頭旛内閤剽猾清早冉遺如切如磋哨探審稿聖猷侍飲石祖受讬跳蕩鐵炭頽想危窮無柰香閣香桃骨閑身哓呶諧調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