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称“曹州之战”。1864年捻军在河南击败清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军后,主动向山东曹州(治今菏泽)转移。次年5月,捻军在曹州西北高楼寨(今高庄集)用步兵正面阻击,骑兵向两侧包围。此役围歼清军七千余人,僧格林沁被击毙。
关于“高楼寨之战”的详细解释如下:
高楼寨之战(又称曹州之战)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今高庄集)歼灭清军僧格林沁部的一次著名伏击战。此战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末期,太平军残部与捻军联合重组后,成为清廷在北方统治的重大威胁。
部分资料(如)错误地将该战役描述为1936年抗日战争事件,需注意区分。权威史料均指向其为1865年清军与捻军的对抗。
如需更完整的战役细节,可参考来源、5、8的详细过程分析。
《高楼寨之战》是指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湖南省永州市高楼寨的一场战斗。这场战斗是中共中央决定的在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同时开展的反攻大后方的一部分。这个词语来源于实际历史事件,也经常用来形容艰苦卓绝的战斗和顽强的抵抗精神。
《高楼寨之战》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皿】【土】【阝】,拆解后可以分别念作【高】【楼】【寨】。其中,【高】的笔画数为十七画,【楼】的笔画数为十一画,【寨】的笔画数为十五画。
《高楼寨之战》这个词语的来源是由战斗地点的名称而来,没有具体的繁体字形式。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因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但是根据目前的了解,【高】【楼】【寨】这三个字在古汉字写法中的写法与现代相差不大。
1. 在《高楼寨之战》中,中国军队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2. 这部电影通过重现《高楼寨之战》,向观众展示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抗战精神。
组词:高台、楼阁、寨子
近义词:战役、战斗、战争
反义词:和平、和谐、融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