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寨之战的意思、高楼寨之战的详细解释
高楼寨之战的解释
又称“曹州之战”。1864年捻军在河南击败清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军后,主动向山东曹州(治今菏泽)转移。次年5月,捻军在曹州西北高楼寨(今高庄集)用步兵正面阻击,骑兵向两侧包围。此役围歼清军七千余人,僧格林沁被击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高楼寨之战(又称曹州之战)是晚清时期捻军与清军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清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地点在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一带。此战以捻军伏击并全歼清军精锐骑兵部队而闻名,是捻军起义中的重大军事胜利。
一、战役背景
- 捻军崛起: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活跃于北方的农民起义武装,以骑兵流动作战著称。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与太平军余部(赖文光部)合并,采用“易步为骑”的机动战术,实力大增。
- 清军围剿:清廷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精锐骑兵(包括蒙古马队)追击捻军,意图一举剿灭。僧格林沁部长期追击,人困马乏,而捻军以灵活战术诱敌深入。
二、战役过程
- 诱敌设伏:捻军首领赖文光、张宗禹等将主力埋伏于高楼寨附近的河泽、麦田和村落中,以小股部队诱使清军进入伏击圈。
- 分割围歼:清军进入菏泽西北的吴家店、高楼寨地区后,遭捻军三面夹击。僧格林沁率残部退守荒圩,最终被捻军突破防线。
- 主帅阵亡:僧格林沁在突围中被捻军击杀,其部属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等高级将领均战死,清军全军覆没。
三、历史影响
- 清廷震动:僧格林沁是清廷倚重的军事统帅,其战死导致清廷在华北兵力空虚,被迫依赖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武装。
- 捻军鼎盛:此战后捻军声威大振,分兵为东、西两路继续转战中原,持续威胁清廷统治。
- 军事转折:标志着清军传统骑兵战术的失败,加速了清军向近代化(如淮军、洋枪队)的转型。
引用参考
- 战役背景与过程依据《清史稿·僧格林沁传》及《捻军史料丛刊》对战场细节的记载。
- 战术分析参考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对捻军游击战术的评述。
- 历史影响部分综合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中关于清军军事转型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高楼寨之战”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背景
高楼寨之战(又称曹州之战)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今高庄集)歼灭清军僧格林沁部的一次著名伏击战。此战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末期,太平军残部与捻军联合重组后,成为清廷在北方统治的重大威胁。
二、参战双方与兵力
- 新捻军:以张宗禹、任化邦等原捻军领袖为核心,整合太平军残部(如赖文光部),总兵力近十万。捻军以骑兵机动性见长,后吸收太平军战略战术,战斗力显著提升。
- 清军:由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领,包括满蒙精锐骑兵及山东、河南等地驻军,总兵力约七千余人,以追击战术为主。
三、战役过程
- 战术部署:赖文光利用僧格林沁轻敌心理,采取诱敌深入策略。捻军佯装溃退,将清军引入高楼寨的伏击圈。
- 决战阶段:1865年5月18日,捻军以步兵正面阻击,骑兵从两侧包抄,全歼僧格林沁部。僧格林沁本人在突围中被击毙。
- 结果:清军精锐骑兵全军覆没,损失马匹、武器等辎重,捻军声威大振。
四、历史意义
- 对清廷:失去北方重要军事支柱僧格林沁,加速了清军对汉族武装(如湘军、淮军)的依赖。
- 对起义军:标志着“新捻军”的崛起,成为后期反清斗争的重要力量。此战也引发史学界对“新捻军”与“新太平军”融合性质的争议。
五、延伸说明
部分资料(如)错误地将该战役描述为1936年抗日战争事件,需注意区分。权威史料均指向其为1865年清军与捻军的对抗。
如需更完整的战役细节,可参考来源、5、8的详细过程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齿青眉抱关执钥孛星财利持行虫虾打先锋颠答跌蹉定论都郛枌槚骨董饭杭绢毫光昊天恩洪水位谎告化人场疾雷不暇掩耳极期既生霸厩长刻骨相思科甲出身狂厉拦柜狼牙锤兰章列车猎缨林薮留心沦坠煤油摩跌齯齿奴僇懦葸匹似泼毛团启烦寝关曝纩勤厚穷探权家声烈剩余産品设上岁月峥嵘夙龄貣丐町畦瓦塼无所不容乌鱼仙枣销车歇顶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