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投匱 ”。1. 唐 武则天 时铸制铜匦四个,列置于朝堂上,受纳上书。见《新唐书·百官志二》。后以“投匭”谓臣民向皇帝上书。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千餘人復连表诣闕投匭,乞君以墨縗行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徐璧 ﹞尝作书万言,欲投匭,极言时政,无所讳避。”《宋史·瀛国公纪》:“命诸制司各举才堪将帅者十人,不限偏裨士卒,如不隶军中者,许投匱自荐。”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八:“书生何用怜文字,投匭於今厌草莱。”
(2).借指投票。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本 中国 乡举里选之制,参泰西投匭公举之法,以遴议员之才望。”
“投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投匦”原指唐代武则天时期设置的铜匦(铜制匣子),用于接收臣民上书。字面意为“将文书投入匣中”,后引申为“向皇帝进言”或“投票”。
注意: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权威史料进一步考证细节。
《投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将匦子投掷出去。在古代,匦子是一种用于储存、携带物品的容器,类似于现代的箱子或包裹。而《投匦》即指将匦子丢弃或抛掷。
《投匦》的部首是手部(扌)和包裹(巾),由11画组成。
《投匦》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大雅·荡》:“盛淫泽,万邦瞻瞻,有匦投予。”意思是泽水蓬勃茂盛,万邦都仰望汲取,使得匦子被丢弃。
《投匦》的繁体字为「投匱」。
在古代,《投匦》这个词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以篆书为例,写作「投奕」或「投屐」。
1. 他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心灰意冷,一下子将所有的希望都投匦了。
2. 面对困境,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勇敢面对,不投匦。
1. 投资:将资金投入到特定的项目中。
2. 投降:主动放弃对抗,投入对方的势力中。
3. 投机:利用市场波动赚取暴利。
放弃、丢弃、抛弃
保存、保留、承接
白鱓刨头边朔碧靛子才多识寡灿然一新彻幂斥币弛兵触意澹泞帝籍第屋豆马房中弱水風聲隔壁听话工本勾越鲑饭鬼浆赫焕喝破红桐觜还魂狐狸尾巴箭袄夹壮蹐驰九庙九天仙女继踵絶怜拉动老革肋底下插柴量己榴弹炮流喝满座风生美恶媒质明经旁泽片简千八百齐东野语商战诗伴寺户死者青春长在他侬托音妄其为法无当无二价五剧相验席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