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理不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某种行为或事情违背了天地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则,为天道所不能容忍。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解析和权威引用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基本定义
指行为极端违背社会公认的道德伦理或自然法则,达到无法被宽恕的程度。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95页。
语义结构
二者结合强调对公序良俗的彻底践踏。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天理"词条。
儒家思想渊源
成语植根于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思想,指违背"天理"即悖逆宇宙根本秩序。
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道观体现
古代"天人感应"观念中,伤天害理的行为会招致天谴(如《春秋繁露》"灾异谴告"说),"不容"暗含必然遭报应的隐喻。
来源: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华书局,2012年整理本。
历史文献佐证
《三国演义》第九回董卓被杀时,百姓歌曰:"董卓欺天废主,人不诛而天诛之",即"天理不容"的具象化表达。
来源: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校注本。
司法文书应用
清代刑案判词常见"丧心病狂,天理不容"等表述,凸显其作为终极道德审判的权威性。
来源:《刑案汇览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点校本。
当代用法不仅限于道德批判,亦延伸至法律语境(如恶性犯罪)、生态伦理(如破坏自然)等领域,强调对普世价值的践踏。
来源:《汉语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20年修订版,第987页。
“天理不容”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行为极端残忍或违背人性,连天道都无法容忍,多用于谴责恶行。核心含义强调“违背伦理必遭报应”。
二、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元代杂剧《朱砂担》第四折:“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进一步使用该词,强化其道德批判色彩。
三、用法特点
四、典型例句
五、使用场景
适用于文学创作、道德批判或口语中表达对严重违背伦理行为的否定,如司法不公、暴力犯罪等场景。
吡咯驳辨采定残步唱好是察言观色斥近怆地呼天次雎茨茅达标大考耽禅道德评价掉头定西番毦藤罚蔽法食豶豕更锣公议公因子鹳啄古剌水过多河东性黑种人花销秽壤减动讲兵娇脆金镂銡子拘拦娵娃跼躅开朗率俭卖绝蚂蚱内篇侨乡弃财认贼爲子热眼升斗小民身首异处司户司马称好四入头司掌绥养脱易巫马毋翼而飞乡馔小家伙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