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 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 濂溪 周敦颐 ;“洛”指 洛阳 程颢 、 程颐 。 明 徐渭 《送通府王公序》:“其他支裔不可胜数, 濂 洛 所不敢轻,而 关 汾 所不能窥也。” 清 顾炎武 《<仪礼郑注句读>序》:“沿至於今,有坐皋比,称讲师,门徒数百,自拟 濂 洛 ,而终身未读此经一徧者。”参见“ 濂洛关闽 ”。
“濂洛”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定义
“濂洛”指北宋时期理学的两个重要学派:
历史背景
两派共同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合称“濂洛之学”,后与“关学”(张载)、“闽学”(朱熹)并称“濂洛关闽”,成为宋代理学四大流派。
学术影响
明代徐渭、清代顾炎武等学者曾引用“濂洛”代指正统理学思想,强调其学术地位。
“濂”和“洛”原为两条河流:
如需进一步了解学派思想,可参考《宋元学案》或周敦颐《太极图说》、二程《二程集》等原著。
《濂洛》(pronounced "lián luò")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一种高山流水险峻的地形。它形容山势险峻,水势湍急而猛。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大自然中壮丽的景观,也可以比喻人的性格或风格充满磅礴和豪迈。
《濂洛》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山(山),它们分别代表水和山这两个意思。《濂洛》共有12个笔画,分别由水部的3画和山部的9画组成。
《濂洛》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中。它最早出现在《晋书·卷十二·显学传》中,描述了洛水流经洛阳的情景。《濂洛》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濂洛」,与简体字的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和变革。在古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濂洛》一词的古字形。其古字形中的水部是「氵」而不是现代的「水」,山部写作「山」。
1. 水声濂洛,山峰耸立。这个山间的瀑布急速而猛烈,听起来像激荡的濂洛。
2. 他的性格像濂洛一样,敢于挑战困难,永不言败。
濂洛可以与其他字组成许多有意义的词语,例如:
1. 濂洛瀑布:形容一道水势湍急的瀑布景观。
2. 濂洛诗:指描写山水壮丽景观的诗歌。
3. 濂洛风格:指个人风格或艺术风格秀丽、高峻、磅礴的表现形式。
濂洛的近义词包括:壮丽、雄伟、奔放、磅礴,它们都可以用来形容山水、景色或气势的壮丽和磅礴。
濂洛的反义词则包括:平缓、温和、柔和、平静,它们表示山水形态或气势的平缓和柔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