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削平;扫平。 宋 王溥 《五代会要·修国史》:“ 太祖武皇帝 自 咸通 后来,勤王戮力,翦平多难,频立大功。” 宋 叶适 《始论一》:“ 太祖 、 太宗 受天命,身自翦平者七国,尽有 汉 唐 之天下。”
“翦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为“武力平定或彻底消灭”。该词由“翦”(通“剪”)和“平”构成,在《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第8卷第1236页)中被定义为“以武力消除动乱,使归于安定”,例如《晋书》中记载:“将军率部翦平寇乱”。
从引申义分析,“翦平”可指代“完全清除障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第89页)将其释为“铲除阻碍使恢复秩序”,如唐代文献中“翦平荆棘,立为耕田”的用例。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性表述,比喻彻底解决复杂问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版,第687页)特别标注其书面语属性及历史语境下的军事含义。
需注意该词在当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文体中。
“翦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呈现: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现代应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法扩展,可参考《五代会要》或相关汉语词典(来源:)。
百无一是褊性笔墨畦冰解的破布帊部执常産瞋决冲鬯酬赎达聪戴进淡粉当百电父督参薾靡恶语发威肥珠子宫月挂件果子局寒霰毫巴挥散沪书贱恶骥骜节符巾卷稽疑送难蠲饎峻利愧慙老生恋诗连云梯谩道蒙被撇吊贫困潦倒譬使溥洽轻窕三革石腥守禁收军手影戏疏惰琐辞铁帽子王铁门听淫屠门大嚼罔念洿染夏二子踃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