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拜辱的意思、拜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拜辱的解释

古代宾主相见的一种礼仪。谓拜谢对方的辱临。《周礼·秋官·司仪》:“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车逆拜辱。” 郑玄 注:“车逆拜辱者,宾以主君亲来,乘车出舍门而迎之,若欲远就之然,见之则下拜,谢其自******来也。”《仪礼·乡饮酒礼》:“主人戒宾,宾拜辱,主人答拜。” 郑玄 注:“拜辱,出拜其自******至己门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拜辱"是古代汉语中的礼仪用语,现已被现代汉语淘汰,其核心含义指在特定礼仪场合中,通过跪拜动作表达对对方的谦卑与敬意,以示不敢承受对方的礼遇或恩惠。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拜:

    指古代表示敬意的礼节,常以跪拜、叩首等动作为表现形式,体现对尊长或宾客的尊重。

  2. 辱:

    本义为"谦辞",表示自身地位卑微,承受对方的礼节或恩惠是一种"屈辱"(即自谦不敢当),而非字面的侮辱之意。

合成释义:

"拜辱"即通过跪拜动作,谦逊地表示自己不敢承受对方的礼遇,常用于宾主辞让或接受赏赐时的自谦行为。


二、典籍出处与用法

  1. 《仪礼·士相见礼》:

    "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于门外,再拜。宾答拜。主人揖入,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送,再拜。"

    此段记载士人相见时主宾反复拜答的礼仪,其中"再拜"即包含"拜辱"之意,体现宾主间的辞让之礼 。

  2. 引申场景:

    • 辞谢宾客:主人以"拜"表示不敢当宾客之礼。
    • 接受赏赐:臣下接受君主赏赐时跪拜,自谦"辱蒙恩典"。
    • 谦称己过:如"拜辱尊命"(谦称未能完成对方嘱托)。

三、文化背景与演变

"拜辱"源于周代礼制,是儒家"自卑而尊人"思想的具象化(《礼记·曲礼上》)。随着封建礼制简化,唐宋后该词逐渐少用,明清时多见于仿古文书。现代汉语中已被"不敢当""承蒙厚爱"等替代,仅存于古籍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仪礼》原文在线阅读(国学网)

  2.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拜辱"词条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
  3.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彭林著),中华书局,第四章"宾主之礼"。

(注:部分古籍原书链接限于版权,推荐通过权威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拜辱”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古代礼仪和现代引申义分两个层面理解:

一、古代礼仪原义 指古代宾主相见时,宾客对主人亲自到访表达感谢的礼节。根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主君在郊外迎接宾客时,宾客会乘车出迎并行拜礼,以此感谢对方屈尊来访()。郑玄注解强调,这种礼仪体现了宾客对主人“自屈辱来”的谢意。

二、现代引申含义 发展为成语,表示因承受压力或屈辱而被迫屈服。例如在竞争或困境中,因实力悬殊不得不认输()。该用法通过“低头认输”的动作,隐喻面对强权或逆境时的无奈选择。

需注意:古代原义强调礼仪互动中的谦卑致谢,而现代用法侧重被动屈服的负面情绪,两者语境差异显著。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艾蒳安谷白席人陂淀豳钥逼清不臣之心差摄吹捧触迕大垂手埭岸独峰驼鬌鬓蕃鲜富室大家勾瞿贵客国奸豪徼河叉和谋皇邑回睇回略秽膻会稡获卤解札镜睇矜功负气极望巨金遽迫赖肉顽皮楞头磕脑连篇絫幅琳碧拢络甪里茂盛木炭画内敍攀附酺会千人一面清戒青茎骑青竹羣舒省顾申宪誓肌诗境诗经溯游汍波渭濩惜毫厘失千里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