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贯通熟悉;普遍地研习。《汉书·哀帝纪》:“上令诵《诗》,通习能説。” 唐 韩愈 《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宋 叶适 《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公学极原本,有书以来,无不通习。”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三幕:“方才那个老人,正是此地的乡贤,他通习六艺,是个有学问的庶民。”
(2).普遍的习气。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以诗文求有权位者荐举(‘干谒’),是 唐 代士子的通习,倒不能以此苛责 杜甫 。” 郭沫若 《<十批判书>后记》:“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其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
“通习”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ōng x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贯通熟悉;普遍地研习
指对知识或技艺的全面掌握和广泛学习。例如:
普遍的习气
指某种行为或风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例如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及“干谒是唐代士子的通习”,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现象。
“通习”兼具“深入学习”和“普遍风气”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前者强调知识的贯通性,后者侧重社会行为的广泛性。
通习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通达益智、习俗文化。它指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熟悉并掌握一门技艺或增长知识。
通习的拆分部首是辶和习,其中辶是表示“走”的意思,习是表示“学习”的意思。
通习的总体笔画数是11画,其中辶部为3画,习部为8画。
通习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在古时候,通习的写法是「通習」,繁体字中保留着这个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通习的写法为「通習」。習的上面有个羽字旁,表示牵引的意义,代表了通过学习来引导和提升自己。
1. 通过通习,他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
2. 他通过通习艺术,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通习可以和其他词汇组合成新的词语,例如:
1. 通习书法:通过学习从而掌握书法技艺。
2. 通习围棋:通过学习围棋来提高智力和思考能力。
3. 通习英语:通过学习英语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通习的近义词包括学习、修行、修炼等。
通习的反义词可以是忽略、放任、荒废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