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相的意思、国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相的解释

(1).古时辅政的大臣。《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鬭,况国相乎!”

(2).比喻具有辅国之才的人。《史记·晋世家》:“ 晋公子 贤,而其从者皆国相。”

(3).指王国或封国辅政之臣。 宋 陆游 《蜡弹省札》:“大者为王……其国并置国相一员,委本国选择保奏,当降真命。”

(4).指侯国的长官。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五·宋州郡国相》:“ 扬州 南徐州 诸州但有令长,自 南豫州 以下始有国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相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历史语义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解释,“国相”最初指代诸侯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中央王朝的宰相,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管仲曾为齐国国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在汉代至魏晋时期,该词常作为“丞相”的别称,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提到丞相为“百官之长”,统领朝政。

少数民族政权中,“国相”亦被赋予特殊职能。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郑天挺主编)考证,辽代设置“南面官”体系,其中国相为南枢密院要职,主管汉地军政;清代文献《皇清职贡图》则记载蒙古各部首领下设国相,负责部落内部事务协调。

现代汉语中,“国相”一词偶见于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多指向古代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官员。《辞海》(第七版)补充说明,该词在当代语境中可作为修辞手法,比喻国家治理的关键人物。

网络扩展解释

“国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辅政大臣
    指古代辅佐君主处理国家政务的重要官员,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困兽犹鬭,况国相乎!”()。
  2. 辅国之才的象征
    比喻具有治国才能的人,如《史记·晋世家》提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

二、具体历史职能

  1. 王国/封国的辅政之臣
    汉代诸侯国内设“国相”,负责管理封国内民事,与“傅”(辅佐王个人行为)形成分工()。
  2. 侯国长官
    如清代王鸣盛考证,南豫州等地的侯国长官亦称“国相”()。

三、其他补充

四、总结

“国相”的核心意义是辅佐君主或管理地方政务的高级官员,具体职能随朝代和制度变化而调整。其历史出处多源自《左传》《史记》等典籍,体现了古代政治体系中的权责分工。

别人正在浏览...

拜惠奔触脖脐不经心惨紫怅而长矛持诵定向培育二之日发轸風息拂臣浮翮浮露官常黑影横直诃怒何物火烧祆庙沪指机肠妓弟汲县冢跼步觉晧开缄空簿离苑抡才耄衰猫眼美人计门长梦官谬官恁时鸟吏鼈官旁祸攀号千古奇闻奇道岂巨遒茂丧乱生物勝衣失而复得瘦棱棱收虏太始雪洮州吞刀吐火蚊船卧冰五藴贤甥效玺析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