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制的乌形测风仪器。亦称相风乌。《三辅黄图·台榭》:“ 长安 宫南有灵臺,高十五仞……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 唐 卢照邻 《失群雁》诗:“欲随石燕沉 湘水 ,试逐铜乌绕帝臺。” 清 孙枝蔚 《立春后十日喜无大风》诗:“春江吾拟买兰橈,惟怕铜乌影动摇。”
“铜乌”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风的一种仪器,其具体含义及文化背景可归纳如下:
基本定义
铜乌是一种铜制的乌形(乌鸦形状)测风装置,又称“相风乌”。它通过观察乌身随风转动的方向来判断风向,是古代气象观测的重要工具。
历史记载与功能
据《三辅黄图·台榭》记载,汉代长安宫的灵台上设有铜乌,高十五仞(约35米),“遇风乃动”。此类仪器多置于高台或建筑顶端,利用乌鸦造型的轻盈特性感知风向,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
文学中的意象
铜乌在诗词中常被用作象征自然力量或时光流逝的意象。例如:
科学价值
作为早期风向器,铜乌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气象学的探索,其设计原理与现代风向标相似,展现了古人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能力。
总结来看,“铜乌”不仅是实用仪器,更承载了历史、文学与科技的多重文化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形制或演变,可参考《三辅黄图》等古籍文献。
《铜乌》是一个成语,也写作“銅烏”,意味着衣冠不整、憔悴不堪的样子。它用来形容一个人衰败、颓废的形象。
《铜乌》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金和口,总共有11个笔画。
《铜乌》出自《左传·庄公四年》:“乌正黝黑,冠铜正炯。齐侯杀狗,箕子麻得。”这句话形容箕子因为太过憔悴而被称为“铜乌”。汉字繁体写为“銅烏”。
在古时候,汉字“铜乌”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铜”字的写法为“釅”,而“乌”字的写法为“烏”。
他为了完成这个项目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现在看起来真是铜乌一片。
组词:铜臭、铜臭无味、铜臭烂烂、铜驼子、铜臭儿、铜驼人。
近义词:憔悴不堪、形容枯槁、颓败不堪、面黧黑。
反义词:容光焕发、容貌俊秀、风华正茂、光彩照人。
百尺竿抱布报佛葆盖宝思抱蓄笔尖冰散曹雪芹测字产期缠弦充历传案传经处业贷用涤秽多敢飞楼阁正皇尸胡氛家哲解放积金进蹈尽力而为饥色九祖剧赏空食恋皁礼赐理治啰饭络绎不绝熝头僧露醑名著迷雾内庑捻泛溺职气窗衾被轻暗勤企全额软囊囊三会师保收赡硙船为时过早险奥香芬销骨嚣声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