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定例的意思、定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定例的解释

[routine;usual practice;set pattern] 常规;一定的、例行的规矩、规定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聊斋志异·促织》

详细解释

(1).常规;惯例。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辕豚以优畜晚卒,良马以陟峻早毙,寒虫以适己倍寿,南林以处温长茂,接煞气则雕瘁於凝霜,值阳和则鬱蔼而条秀,物类一也,而荣枯异功,岂有秋收之常限,冬藏之定例哉!” 宋 苏轼 《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如此之类,皆不蒙朝廷省察,深虑 高丽 人復来,遂成定例。”《红楼梦》第五六回:“我替你们算出来了,有限的几宗事,不过是头油、胭粉、香、纸,每一位姑娘,几个丫头,都是有定例的。”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自 唐高宗 以后,除了三师三公外,其余官员作宰相,都给同中书门下三品名号,或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号,成为定例。”

(2).制定条例。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三道》:“其餘文义曲折难预为定例者,须候著撰之际,徐更随宜。”《清史稿·食货志一》:“流寓既在定例之前,应准入籍垦种,一例安插,俾无失所。”

(3).定律。 梁启超 《格致学学说小史》第三节:“ 奈端 因 吉布列 之三定例,阐明吸力公理,而利用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定例”是汉语中表示固定规则或常规惯例的复合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定”指确定不变,“例”指规范或先例,合指“长期沿用的成规或制度”。该词最早见于《汉书·刑法志》:“法者,治之正,定例以示民”,强调其作为社会治理准则的功能。

从词源演变看,《汉语大词典》指出“定例”在明清公文中特指经皇帝批准的行政规章,例如《大明会典》载“凡钱粮出入,必依定例”。现代汉语中词义扩展至三个方面:

  1. 法律层面:指经立法程序确立的强制性规范
  2. 行政层面:机关单位内部长期执行的办事规程
  3. 生活层面:代指约定俗成的惯例,如“每月聚餐已成定例”

典型用例可见《红楼梦》第十三回:“这些虚套竟都蠲了才是,况家中现有定例”,此处特指贾府既定的管理章程。当代官方文件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二条强调“行政法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延续了“定例”的规范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定例”是一个汉语词汇,指长期沿袭形成、不可轻易变更的常规或惯例。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本定义

  1. 核心含义
    指被固定下来、长期遵循的规矩或规定。例如《红楼梦》提到每位姑娘的胭脂香粉“有定例”,说明分配标准已成固定模式。

  2. 特点

    • 稳定性:一旦形成,通常不会随意更改(如“周六放电影”的工厂惯例)。
    • 约束性:可能带有制度色彩,如《聊斋志异》中“奉行者即为定例”表明其强制性。

二、历史与用例

  1. 古代文献中的体现

    • 晋代葛洪曾用自然现象对比,指出事物发展“无定例”。
    • 宋代苏轼提到政策若未及时调整,可能因“高丽人复来”成为定例。
  2. 近现代用法
    可描述社会规则(如祭祀流程)、组织制度(如岗位编制)等,强调约定俗成的特性。


三、近义词与辨析


实际应用举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抱朴子》《聊斋志异》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神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不郎鼓虿发创作方法窜定打手式调阳东墙窥宋东土山恶少年饭囊風情月債鲠塞寡诚桂冠骇人听闻胡说白道井捽矜肃极赏蠲恤居正康豫考中客源块儿八毛髡翁阑语冷凝器历历在目泠然门限绵里鍼明规剖心析胆铺叠秋斋曲备驱録瞿摩帝羣然桑榆暮沈思翰藻示贬于褒失队失所失中耸出锼镂所得搨翼天冠地屦通见王牌文饬问津武夷君相权献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