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寒时节,树上霜雪雾露凝冻成冰,状如着介胄,称为“树介”。《新唐书·五行志一》:“ 永徽 二年十一月甲申,阴雾凝冻封树木,数日不解。 刘向 以为木少阳,贵臣象。此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亦谓之树介,介,兵象也。” 宋 王溥 《唐会要·杂录》:“ 开元 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树,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
“树介”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成语含义(较罕见)
由“树”和“介”组成,发音为shù jiè。
自然现象描述(更常见)
指严寒时节树木表面凝结冰霜的现象,状如披甲(介胄)。
注意:当前权威词典(如查字典)主要收录成语解释,而古籍文献和部分现代资料更侧重自然现象。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
树介(shù jiè)是一个汉字词组,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树”和“介”。
“树”字的部首是木,总共有8画。
“介”字的部首是人,总共有4画。
“树介”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以确定,它可能是由树垚(shù yáng)一词演变而来,表示着人们将树木当作屏障或界限。
树介的繁体字为樹介。
树介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树的古字形为“木”,介的古字形为“㞢”,两个字形都有所变化。
1. 他们用石块和树介来筑起了隔离墙。
2. 为了阻挡寒风,我们在树和树之间搭建了树介。
3. 据说在古代城墙中间,会有一根树介,用来分割城市内外。
树林、树木、树丛、介绍、介意、介词
屏障、屏蔽、隔离
通道、开放、相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