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晓、洞察细微的事物。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色平而畼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宋 苏轼 《杜处士传》:“吾能通微,预知子高良,故谩矜子,以短而欲乱子言。” 明 张居正 《赠毕石庵宰朝邑叙》:“夫志成于惧,而荒于怠,惧则思,思则通微。”
“通微”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ōng wēi,其核心含义为通晓、洞察细微的事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核心定义
指通过细致观察与分析,达到对事物本质或微小细节的透彻认知,常与智慧、洞察力关联。
文献来源
应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人的思维敏锐或学术研究中对细节的深入探究,如“通微知著”“通微达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内容或名字案例,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获取完整信息。
汉字“通微”是一个古代文字,由两个字组成。它的意思是联系微小的事物、了解微小的消息和情况。它是由“通”和“微”两个字组成,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字的部首和笔画、来源以及相关例句。
“通”字的部首是“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书写顺序为横折提折钩竖撇撇,属于偏旁部首字。
“微”字的部首是“彳”(chì),表示与步行有关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书写顺序为提提撇撇竖横竖撇捺,同样属于偏旁部首字。
《通微》一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本经训》这部古代经书中。它的出现是由于古代人们对微小事物的关注和重视,希望通过了解微小的消息和情况来联系大的世界。
《通微》在繁体字中保留了其原有的意思和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是,《通微》这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写法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1. 他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见识,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通微关系。 2. 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只关注大的方面,也要注意其中的通微之处。 3. 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了其中的通微之处,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情达理、通达、微小、微言大义、微风细雨、微乎其微
细节、微末、细微、琐细
广泛、宏大、普遍、主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