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晓、洞察细微的事物。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色平而畼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宋 苏轼 《杜处士传》:“吾能通微,预知子高良,故谩矜子,以短而欲乱子言。” 明 张居正 《赠毕石庵宰朝邑叙》:“夫志成于惧,而荒于怠,惧则思,思则通微。”
“通微”是一个具有哲学和文学意蕴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洞察精微深奥的道理,达到精妙深微的境界或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字义解析、哲学内涵及现代用法进行详细阐释:
指贯通、透彻地理解或达到极其微妙、精深的境界。
强调对事物本质、幽深玄妙之处的深刻领悟与把握。
例证:
“通微”常用于形容对哲理、艺术、自然规律的深刻体悟,如“心思通微”“技艺通微”。
合成词义:贯通至精微之处,实现对深奥道理的透彻认知 。
宋明理学强调通过修养“通微穷理”,如程颢提出“须是穷理以通微”(《二程遗书》),指通过探究事物规律以达精微之境 。
《周易·系辞》言“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暗含“通微”之意,指洞察宇宙幽微本质的能力 。
清代刘熙载《艺概》评诗“意须深微,语须通脱”,其中“深微”即与“通微”呼应,指作品意蕴精微深邃 。
“科学家的观察需通微入妙,方能发现微观规律。”(引自《现代汉语大词典》)
“画家笔墨通微,将山水神韵凝于方寸之间。”(参考《中国美学范畴辞典》)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现代词典释义参考纸质或数据库版本。)
“通微”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ōng wēi,其核心含义为通晓、洞察细微的事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核心定义
指通过细致观察与分析,达到对事物本质或微小细节的透彻认知,常与智慧、洞察力关联。
文献来源
应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人的思维敏锐或学术研究中对细节的深入探究,如“通微知著”“通微达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内容或名字案例,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获取完整信息。
八言诗偪臣壁厨布武岑楼齐末长征怆凉方竹杖奉节感遇含笑入地恒格和协皇后惠风和畅慧云婚宦嚄唶宿将翦髻件件狡慧焦皂岕茶灸晒狷士峻隘狼章李斯狗枷龙蛰録牒路口律动駡説秘省迁蝗晴霭肉芝桑孔伤惋山形圣则设行时不常世谟实着亭置推显妥帖外寓枉遏椀茗魏勃扫门遗操威肃文齐福不齐文宗阁纤埃翔麟紫相像饩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