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感遇的意思、感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感遇的解释

(1) [grateful for good treatment]∶对他人的知遇表示感激

且先帝谬顾,情同布衣,既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晋书·庾亮传》

(2) [sigh forth one's sufferings]∶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3) [sigh with emotion]∶对所遇事物的感慨

详细解释

(1).感激知遇。 晋 庾亮 《上疏乞骸骨》:“且先帝谬顾,情同布衣,既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旧五代史·唐书·明帝纪六》:“ 琪 , 梁 之故相,私怀感遇,叙 彦威 在 梁 歷任,不欲言伪 梁 故也。” 明 皇甫汸 《奉答子安兄》诗:“感遇兴长謡,来章缅幽契。”

(2).对所遇事物的感慨。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又有事物牵於外,情理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3).感应遇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林塘 知其异人,因问以神仙感遇之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感遇"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复合词,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感"指内心触动,"遇"指际遇机缘,合指因人生境遇产生的思绪。该词最早见于《晋书·王羲之传》"感遇忘身",表达对境遇的深切体悟与情感反馈。

二、文学传统 作为古典诗歌体裁,《古代汉语词典》记载其源于唐代张九龄《感遇十二首》,特指以五言古体形式抒写人生际遇的诗作,常包含"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如陈子昂《感遇诗》通过兰草意象寄托怀才不遇之思。

三、哲学意涵 《中国文学大辞典》指出该词承载着儒家"穷达以时"的哲学观,既包含对个人命运的思索,也蕴含"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智慧。宋代朱熹曾评点:"感遇之作,贵在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情感表达与道德节制的平衡。

网络扩展解释

“感遇”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词义

  1. 感激知遇之恩
    指对他人赏识、提拔的感恩之情。例如《晋书·庾亮传》中“感遇忘身”即表达因受恩而奋不顾身。

  2. 对际遇的感慨
    包含两种维度:

    • 个人命运:如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感伤诗”即因际遇触发的情绪表达;
    • 事物经历:如张九龄《感遇》借丹橘喻怀才不遇,抒发对现实的思考。

二、文学体裁

唐代诗人常以“感遇”为题创作组诗,如:

这类诗歌多结合咏物与抒情,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刻,对扭转齐梁浮艳文风有重要作用。

别人正在浏览...

搬唆不落夹不以人废言残民以逞长圆朝名市利俦擬除草春丝得知惵息饤坐黎弟兄东裔斗富断除桴应歌悦贯注桂髓椒浆宏略谾礲恢豁虎疫叫苦经折金领九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克暴空心大老枯莲埋冤盟首邈影佞给牌尾烹餁漂发缥致迫措桥基青簇簇清耿耿穷测球衣全免撒布散寮衰乏水墨图他娘通禀委远五言金城遐慕享聘闲啕气晓唱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