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僮役的意思、僮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僮役的解释

仆役。《宋书·孝义传·许昭先》:“ 昭先 父母皆老病,家无僮役,竭力致养,甘旨必从,宗党嘉其孝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僮役(tóng yì)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供人驱使的未成年仆役或服劳役的青少年。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僮”本义为未成年的奴仆,“役”指劳役或差使,二字组合后特指从事低贱劳役的童仆群体。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文献。《辞源》引《汉书·贾谊传》例证:“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此处“僮”即指可供买卖的童仆,侧面反映僮役制度的存在。唐代以后,随着奴婢制度演变,“僮役”逐渐延伸指代官府征发的青少年劳役人员。明代《吏学指南》记载:“凡官衙杂役,择僮健者充之”,说明其服务范围涵盖官府日常事务。

在文学作品中,僮役常作为社会底层群体出现。清代《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描述:“僮役们抬着食盒往来穿梭”,生动展现贵族家庭中未成年仆役的劳作场景。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转化为历史概念,主要用于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中的特定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僮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释

僮役(拼音:tóng yì)指仆役,即被驱使从事劳役的仆人,尤其指未成年的仆人或家内劳力。例如《宋书·孝义传·许昭先》记载:“家无僮役,竭力致养”,即家中没有仆人,需亲自尽力奉养父母。

二、单字释义

  1. 僮(tóng):
    • 旧指未成年的仆人,如“书僮”;
    • 古同“童”,也用于少数民族“壮族”的旧称。
  2. 役(yì):
    • 指官方或私人所需的劳力事务,如“徭役”“劳役”;
    • 引申为驱使、使唤,如“奴役”“役使”。

三、用法与背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反映封建社会的仆役制度。例如《宋书》中通过“僮役”一词,侧面体现了当时家庭劳力的匮乏和对孝行的推崇。

四、相关拓展

需注意“僮”与“童”“壮”的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

熬心八刀比象参咨传纪船楫捶钩出位毳褐大行政区得职碉卡豆花水都养顿僵惰游繁闹奉答麸桃公安派工钱闺字护跸监理员坚忍简章截齐借一襟上玃猨空尠冷霜连绕林垂陵墓理数卖萌没下鞘匹夫不可夺志平岁破愁为笑铅泪清平官亲旧驱曳人事关系融散山黛上风官司上市公司晱艳生头死垄石奁棠橹童科外籍皖山文鹢限蔽现成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