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行政区的意思、大行政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行政区的解释

[greater administrative area] 1949年—1954年间我国设立的包括若干省(市)大于省级的行政区域。当时全国共设立华北、西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六个大行政区

详细解释

************共和国 建国初期行政区的最大一级,介于中央与省级之间。共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个大行政区,并设立大行政区一级行政机构。1954年撤销。 毛6*6*《反对************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我党在‘三反’中基本解决了中央、大行政区、省市和专区四级许多工作人员中的贪污和浪费两个问题。”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大行政区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曾存在的一级行政管理单位,特指1949年至1954年间设立的跨省级行政区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记载,其核心特征为:

  1. 行政层级定位

    大行政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构,管辖范围覆盖多个省份或直辖市。例如东北大行政区辖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华东大行政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来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当代卷》)。

  2. 军政合一职能

    兼具军事管理与社会治理双重职能,初期以“军政委员会”形式统筹辖区内的经济恢复、土地改革及治安维护工作(来源:中央人民政府1950年《关于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组织通则》)。

  3. 机构演变过程

    1952年后逐步撤销,职能移交至中央直属机构及省级政府,至1954年《宪法》颁布后正式取消,形成“省-县-乡”三级体系(来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官网宪法历史档案)。

  4. 历史意义

    作为过渡性制度,大行政区适应了建国初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协调的需求,为后续稳定行政区划奠定基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新中国初期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大行政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4年)设立的一级行政区域,介于中央与省级之间,具有过渡性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时间范围

大行政区是1949年至1954年间设置的行政单位,覆盖全国六个区域:华北、西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它既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关,也是地方最高政权机构,负责领导辖区内各省、市政府的行政工作。

2.功能与职责

3.撤销原因

1954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中央决定调整行政层级,大行政区因完成历史使命而被撤销,省级行政单位直接由中央管辖。

4.其他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政府档案。

别人正在浏览...

爱克斯射线襃颂备舍表覈冰壮参差不一称谚惩一儆百斥卖处物村疏打过刀俎灯花彫谢蝶菴定令多谋少断法道反剪丰碣佛双陆槁衲逛来逛去官楼故妻候正画一法护腊火炮惑荧简僻塉薄解菜举衆开生面恐慌万状泪巴沙灵魂流星飞电路半内动词扭缠沤郁迁绵器备情巧企业化七真鹊汉荣雕食古不化世纪末顺叙素罗傥荡痛责突现王后卢前孝廉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