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象的意思、比象的详细解释
比象的解释
亦作“ 比像 ”。1.比拟象征。《左传·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杜预 注:“车服器械之有五色,皆以比象天地四方,以示器物不虚设。”《国语·周语中》:“服物昭庸,采饰显明,文章比象。” 韦昭 注:“比象,比文以象山龙华虫之属也。” 汉 张衡 《西京赋》:“思比象於紫微,恨 阿房 之不可庐。”
(2).指譬喻、比拟。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冰筯》:“﹝帝﹞问妃子曰:‘所玩何物耶?’妃子笑而答曰:‘妾所玩者,冰筯(指冰条)也。’帝谓左右曰:‘妃子聪惠,比象可爱也!’” 明 袁宏道 《瓶史·使令》:“丁香瘦,玉簪寒,秋海棠娇,然有酸态, 郑康成 、 崔秀才 之侍儿也。其他不能一一比像,要之皆有名于世。”
词语分解
- 比的解释 比 ǐ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比赛。比附。对比。评比。 能够相匹:今非昔比。无与伦比。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比二。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象的解释 象 à 哺乳动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多产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门牙极长,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艺术品:象牙。象牙宝塔(喻脱离群众和生活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小天地)。 形状,样子:形象。景象。气象。现象。
网络扩展解释
“比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中的用法。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比象(拼音:bǐ xiàng)指通过比拟、象征或譬喻的方式表达事物。该词在古籍中常写作“比像”,两者为异体词关系。
二、核心含义解析
-
比拟象征
用于通过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概念,多见于器物、颜色等载体。例如:
- 《左传·桓公二年》提到“五色比象,昭其物也”,指用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象征天地四方。
- 《国语·周语中》中“文章比象”,韦昭注解为用山、龙、华虫等纹样象征礼仪规范。
-
譬喻与比拟
在文学创作中,指通过比喻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例如: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以“冰筯”比喻杨贵妃的聪慧。
- 明代袁宏道在《瓶史·使令》中用丁香、玉簪等花木比拟人物性格。
三、文献用例
- 《西京赋》:张衡以“思比象于紫微”表达对理想宫殿的向往。
- 《瓶史》:袁宏道通过花卉的“酸态”暗喻文人侍者的性格特征。
四、延伸说明
在《周易》中,“比卦”(水地比)通过水与地的亲密关系象征和谐共处,可视为“比象”哲学层面的引申,但此用法较为特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获取更系统的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比象(bǐ xiàng)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比、象,总共有8个笔画。该词源自古代汉语,古时候的写法有些不同。
在繁体中,比象写作「比像」,笔画数目不变。繁体字写法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仍然使用。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是以象形为主。比象这个词的构造中,「比」像是两个人并排站立,可能表示比较和对照。而「象」像是一个大象的姿态,象征着形象和象征。
以下是比象这个词的一些例句:
1. 他的行为比象一个真正的绅士。(比较)
2. 这个绘画作品非常生动,像真的一样。(形象)
3. 我们需要通过比象来分析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对照)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比较、比喻、比例等。这些词语偏重于比较和类比的概念。
比象的一些近义词包括:相似、类似、类推等。这些词语都强调了相似性和对照比较。
相反的,比象的一些反义词包括:不同、不象、反差等。这些词语强调了相反的概念。
总之,比象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为比、象,有8个笔画。它表示比较和对照的概念,可以用于形容各种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