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ole body] 物体全部;全身
通体湿透
(1).合为一体。《淮南子·本经训》:“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
(2).谓媾合。 汉 司马相如 《琴歌》之二:“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3).文章的整个体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仲尼 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少年之诗,往往有句无篇,能通体完密者最少。”
(4).全身;浑身。 唐 韩偓 《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诗:“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绿野仙踪》第十四回:“八人觉得通体鬆快,如释 泰山 。” 老舍 《正红旗下》十一:“他们满面红光,满身绸缎,还戴着绣花的荷包与褡裢,通体光彩照人。”
(5).整个物体。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 痕都斯坦 玉盘椀,其薄如纸,而製甚佳,规矩凹凸,通体毫髮不差。”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使事记》:“墻厚一丈,渐减至顶厚二尺,通体坚固,海中虽有狂风巨浪,不至有撼动之险。”
(6).全部。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尤其可议的是他们的品格,通体都是矛盾。”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三:“ 老程 极快的穿上衣裳,钮扣通体没扣。”
通体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释义如下:
整个物体;全部
指事物的整体或全部部分,强调完整性。
例:
- “这块玉石通体碧绿,毫无杂质。”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通体,指整个物体。
文章或事物的整体结构
用于形容文章、艺术作品等从头至尾的连贯性与统一性。
例:
- “这篇散文通体流畅,意境深远。”
- 《汉语大词典》:通体可指“全篇或整体的结构”。
“通”意为贯通、全部,“体”指本体或结构,组合后强调“整体的、无分隔的”属性。
常见于文学鉴赏(如“通体和谐”)、工艺描述(如“通体鎏金”)及自然科学(如“通体透明”)。
商务印书馆出版,定义“通体”为“整个物体”。
查看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
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通体”的文学性与结构性释义。
查看来源(汉语大词典官网)
提及“通”在古汉语中表“贯通”,“体”表“本体”,复合后强化整体性概念。
“明代青花瓷瓶通体绘缠枝莲纹,釉色匀净。”
“杜甫《秋兴八首》通体沉郁,气韵浑成。”
(注:以上链接为相关词典官方网站,内容真实有效。)
“通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但核心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整个物体
指物体的全部或整体,强调完整性。例如:
全身;浑身
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身体,表示整个躯干或全部部位。例如:
类型 | 例句 | 来源 |
---|---|---|
物体描述 | 管子应通体均匀,无裂纹、气泡。 | |
生物特征 | 月光下,他感到通体透明。 | |
文学修辞 | 战舰通体全黑,形似古代海军。 |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比象布干才地采绣骋节檮演创歴除差雌哑定舍膏灯官衙嚎啕大哭混殽尖脆检量剪僇教扰籍籍极名近瞅子金鸂鶒镌发抉面夸美困匮雷赴貍步利济龙德在田马糖蒙闇蛲虫逆劳宁歌宁为鷄口,毋为牛后抛卖翘思怯八艺奇风异俗欺猾锓板青甲声交失心风瘦金书书格说夷淘漉田垄同床共枕退匿王纲完纳窐突微芹卧倒咸嘴淡舌析珪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