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虎符的意思、铜虎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虎符的解释

汉 代发兵所用的铜制虎形兵符。后亦借指官印。《史记·孝文本纪》:“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司马贞 索隐:“《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古今注》云‘铜虎符银错书之’。 张晏 云‘铜,取其同心也’。” 唐 岑参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诗:“手把铜虎符,身总丈人师。”亦省作“ 铜符 ”、“ 铜虎 ”。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易简成功,偃铜符於鹤仗。”《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遂授 澄 节、铜虎、竹使符,御仗左右,仍行 恒州 事。” 清 陈维崧 《百字令·送钮书城之任项城》词:“綬染红桃,符分铜虎,差足云豪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虎符是中国古代用于调兵遣将的重要信物,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核心释义

铜虎符指以青铜铸造、作虎形的兵符,是古代帝王授予将领军事指挥权的凭证。《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虎形的铜制兵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1303页)。其形制为分左右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授予将领,需两半勘合方能生效。

二、形制与功能特征

  1. 形制规范

    符体呈扁平卧虎状,长6-10厘米,背部铸有错金铭文,如"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秦阳陵虎符)。虎腹有榫卯结构,剖面呈工字形,确保勘合的唯一性。

  2. 调兵机制

    需与诏书同时使用,《史记·孝文本纪》载:"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 凡兴兵被甲,用竹使符"(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汉制规定:用兵50人以上必合符,体现严格的军事管控。

三、历史演变与制度内涵

  1. 源流发展

    始见于战国秦,《周礼·地官》载"门关用符节"已奠基础。至汉文帝时制度化,隋唐后渐被鱼符取代。其演变反映古代军事权术的物化过程。

  2. 符节制度象征

    虎形取义《说文解字》"虎,山兽之君",象征威权。通过"剖符"仪式(《汉书·高帝纪》"剖符封功臣")建立君将契约,成为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

四、历史遗存

现存实物如秦杜虎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西汉堂阳侯虎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其铭文与形制为研究古代军事制度提供实证。唐代后虽废止,但"虎符"一词仍存于诗词,如陆游"铁马秋风大散关"即暗喻兵权意象。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11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2. 班固.《汉书·文帝纪》. 中华书局, 1962.
  3. 许慎.《说文解字·虎部》. 中华书局, 1963.
  4.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藏品数据库(编号CNM-S001589)
  5.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华书局, 2014:军事制度章.

网络扩展解释

铜虎符是中国古代军事调遣的重要凭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铜虎符是汉代发兵专用的铜制虎形兵符,由朝廷与地方将领各执一半,需两半完全契合才能调动军队。后逐渐演变为官印的象征,代表军事指挥权。

二、历史与功能

  1. 起源与使用
    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成为正式制度。使用时,朝廷使者持右半符至地方,与将领持有的左半符相合,验证无误后方可发兵。

  2. 合符制度
    符体从中剖分,刻有铭文或错银文字(如“与临袁侯为虎符,第二”),确保唯一性。

三、形制特征

四、演变与别称

唐代文献中简称为“铜符”或“铜虎”,并延伸指代地方官职。宋代《舆服志》记载其形制沿用虎形,称“铜兵符”。

五、文化意义

虎符制度体现了古代军事管理的严密性,后世成为权力信物的典型代表。现存最早的实物为战国时期的青铜虎符。

如需进一步了解虎符的调兵流程或具体考古案例,可参考《史记·孝文本纪》及汉代文物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尔兰岛揙刀便柔伯忽潮闷逞办弛夜翠蓝存奬待到讹异纺织工业犎牛富丽干笃顾柯汉贼不两立衡阳雁断河沿鸿汉弘远浣衣里秽陋健浪教坛据床雷鼗灵户廪膳乱媒鲁男子罗伞渌图绿女红男儚儚磨晩平匀辟设千古不磨寝恶清汤寡水倾销秦淮人缘儿桑鳸三斩扫瞄伸吭石牐书疏私威蒐括泰来否往缇彀通诚通力合作问途絃词香玉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