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疏;信札。《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且陛下从 代 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輦受其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江 南谚云:‘尺牘书疏,千里面目也。’” 唐 杜甫 《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诗:“ 洞庭 无过雁,书疏莫相忘。” 宋 叶适 《夫人徐氏墓志铭》:“自是十年, 必明 书疏不闕,然愈卑下不已。”
“书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奏疏(奏章)
指臣子向君主呈递的正式文书,多用于陈述政见或汇报事务。例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提到“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即官员上书时皇帝停车听取意见。
信札(书信)
泛指私人间的书面往来,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引用的谚语“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强调书信能传递人的情貌。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史记》《颜氏家训》等古籍,或通过权威词典进一步查询。
《书疏》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来指代文字或书写的解释、注释。它可以指书籍中对文字意思的解析,也可以指对古代经典或文献的注释或解释。
《书疏》的部首是“午”(wǔ),意为“午日”。它由6个笔画组成,由上至下依次为横、竖、横、横、竖、横。
《书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古代文化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文献和经典通常含有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注释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书疏》就是为了解释文献和经典中的文字而产生的。
《书疏》的繁体字是「書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字形和现代有所不同。《书疏》在古代可能会被写成「書疏」,其中的“书”字采用了更加繁琐的笔画,而现代字形则更加简化。
1. 学习古代文献需要阅读《书疏》,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2. 他精通古籍,擅长解读《书疏》。
1. 组词:书籍、书法、书写、书信。
2. 近义词:注解、解释、诠释。
3. 反义词:简略、精炼、简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