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里甲的意思、里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里甲的解释

明 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后转为 明 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名称之一。《明史·食货志一》:“ 洪 武十四年,詔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 丁 粮多者十户为长,餘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起初里长、甲首负责传达公事、催征税粮;以后官府聚敛繁苛,凡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都要里甲供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里甲”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由“里”和“甲”两个单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里”为古代户籍管理单位,源自周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制度;“甲”则是十进制编组单位,始见于宋代保甲法。两字组合后,“里甲”特指明清时期以户为单位的基层行政组织。

从历史制度层面分析,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推行里甲制,每里辖110户,分10甲轮值应役,主要承担赋税征收、户籍管理及地方治安等职能,这一制度在《明史·食货志》中有明确记载。清初沿袭明制但有所调整,雍正年间逐步被保甲制取代,体现了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演变轨迹。

在语言学角度,“里甲”属于偏正式合成词,其中“里”为核心语素,指代地域范围;“甲”为限定语素,强调组织层级。该词在近代汉语文献中常与“赋役”“编户”等词形成固定搭配,如《嘉兴府志》载“凡十年一周,曰见年,督里甲赋役”,反映其制度性语义特征。

现代语境下,“里甲”主要作为历史术语使用,《辞海》将其定义为“明清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常见于地方史志及制度史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可参考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等权威著作,该书系统考证了里甲制的运作机制与社会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里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义区分:

一、明代基层制度与徭役(主要含义)

  1. 定义与起源
    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后演变为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之一。该制度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确立,用于赋役征收和地方管理。

  2. 组织结构

    • 以110户为一里,推选丁粮最多的10户为“里长”,其余百户分为10甲,每甲10户,设“甲首”。
    • 里长和甲首十年轮换一次(称“排年”),负责管理赋税、徭役分配、治安调解等事务。
  3. 核心职能

    • 赋役管理:编订“黄册”记录人口与田产,按丁粮多寡摊派徭役。
    • 基层治理:催征税粮、维护治安、调解纠纷,后期甚至需承担祭祀、宴飨等额外费用。
  4. 演变与弊端
    初期以户计役,后因官府赋敛加重,里甲逐渐成为民众的沉重负担,导致基层矛盾激化。


二、成语含义(次要释义)

在非历史语境中,“里甲”可作为成语使用,表示“表里不一”,即表面与内在不一致。其中“里”指内在,“甲”指外在形象。不过这一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里甲”的核心含义指向明代的基层治理制度,建议优先从历史角度理解。如需更完整制度细节,可参考《明史·食货志》或相关史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阿白脱陂遏臂力惭蹙仇敌抽子大会堂大篇大院地上河洞霄祠耳目之欲发旦凤凰雏蜂涌分宥冈阜干媚告帮勾缝官荒规袭鬼油麻焊栅恨命混战矫枉过中忌奶竟体敬止近要亟淹口颊坏疽矿渣兰秋略无忌惮隆豺梅吹猛忽盟要判割霹震青油士清众辱人生房诗刻手创手电霜实疏莽书启束身就缚台阁陶溶屠解五弦琴向慕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