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枯骴的意思、枯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枯骴的解释

肉未烂尽的尸骸。亦泛指尸骸。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过半黑头死,阴虫食枯骴。” 元 柳贯 《尊经堂诗》:“党同护朽竹,攻弱击枯骴。” 明 宋濂 《慈孝庵记》:“自世道既降,而相墓巫之説兴。谓枯骴足以覆燾乎后昆,谓福祸贵贱尽繫乎冈峦之离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枯骴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特指暴露于野外的干枯尸骨或残骸,带有强烈的书面语色彩和古语特征。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释义

枯骴(kū cī)指因暴露风化而干枯的尸骨,尤指未经埋葬或遭遗弃后自然腐朽的骸骨。该词蕴含“荒凉、腐朽、无人收敛”的意象,常见于描述战乱、灾荒后的惨烈景象或历史文献中对遗骸的记载。


二、字义分解

  1. 枯(kū):

    本义为草木失去水分而干萎,引申为“干瘪”“失去生机”。此处强调尸骨因长期暴露风化而失去皮肉,仅存干枯骨架。

  2. 骴(cī):

    同“髊”“胔”,专指未完全腐烂的尸骨。《说文解字》释“骴”为“鸟兽残骨”,后泛指人畜尸骸。其核心含义是“未掩埋的残骸”,常含贬义或悲悯色彩。


三、出处与书证

该词源自古籍,多见于史书与律法文献:


四、用法演变

“枯骴”属古汉语残留词,现代汉语极少使用,仅见于:

  1. 历史研究:描述考古发现或文献中的遗骸;
  2. 文学创作:营造苍凉、肃杀的意境(如历史小说、诗歌);
  3. 法律史文献:特指古代涉及尸骸处置的律例。

五、近义与关联词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唐律疏议译注》(中华书局)
  3.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枯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构词和语境分析:

  1. 字义解析

    • 枯:指干枯、枯萎,常用于形容失去生命力的事物(如枯枝、枯骨)。
    • 骴:通“髊”,本义为残骨或未完全腐烂的尸体。如《周礼》中“掌除骴”,郑玄注:“骨之尚有肉者也。”
  2. 词义推测
    综合两字含义,“枯骴”可能指干枯的残骸或尸体,强调物体腐朽、失去鲜活状态的特征。该词多见于古籍或特定文学作品中,例如描述战乱后的荒凉场景或自然腐朽的意象。

  3. 使用建议
    由于“枯骴”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若需准确理解其含义,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或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分析。

若有具体出处或语境,可进一步提供以便精准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阿输迦八列宝瓶座葆颐鲍鱼之次北仑港钵囊蚕豆草帽插田称扬嗤诋摧拨大包单贷宥道安倒县掉书袋斗纲匪荒分贫振穷阜繁富国拂汨负石告归拱花贵貂还返环璧火场豁閕讲故事焦尾枯桐即小见大拘纍康娱阔绰冥吏暖融融叛涣槃散抨弹平浮潜龙勿用驱番取义神虚逝迈宿雏坛位童男童女蜕骨歪歪趔趔纬説微司危嶪香乳小胥小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