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枯骴的意思、枯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枯骴的解释

肉未烂尽的尸骸。亦泛指尸骸。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过半黑头死,阴虫食枯骴。” 元 柳贯 《尊经堂诗》:“党同护朽竹,攻弱击枯骴。” 明 宋濂 《慈孝庵记》:“自世道既降,而相墓巫之説兴。谓枯骴足以覆燾乎后昆,谓福祸贵贱尽繫乎冈峦之离合。”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枯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构词和语境分析:

  1. 字义解析

    • 枯:指干枯、枯萎,常用于形容失去生命力的事物(如枯枝、枯骨)。
    • 骴:通“髊”,本义为残骨或未完全腐烂的尸体。如《周礼》中“掌除骴”,郑玄注:“骨之尚有肉者也。”
  2. 词义推测
    综合两字含义,“枯骴”可能指干枯的残骸或尸体,强调物体腐朽、失去鲜活状态的特征。该词多见于古籍或特定文学作品中,例如描述战乱后的荒凉场景或自然腐朽的意象。

  3. 使用建议
    由于“枯骴”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若需准确理解其含义,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或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分析。

若有具体出处或语境,可进一步提供以便精准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二

《枯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枯骴》(ku4 ju4)指的是鸟类尸体长时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逐渐变得干瘪、消瘦、腐朽的状态。这个词有一种悲凉、凄凉的意味,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经历了长时间的荒废和衰败。 拆分部首和笔画: 《枯骴》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骨(gǔ),分别表示“树木”和“骨骼”。它的笔画数分别是8画和10画。 来源: 《枯骴》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荀子·劝学》中的“赴枯骴之宴”。这句话表达了要到荒山野岭,去观察那些干枯瘦骨的意境,并引申为学习者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中,要经常自我剖析,不断进步。 繁体: 《枯骴》的繁体字为「枯骴」。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枯骴》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记载,骴的原字形为「骨目」,表示骨头的血管纹理。而《康熙字典》中则将骴的字形与骸相通,表示尸骨消瘦的样子。这些古时候的写法也能体现出《枯骴》原本的含义。 例句: 1. 这片废弃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枯骴的树木和野草。 2. 时间的流逝使得他的才华渐渐变得枯骴。 3. 整座城市已经被岁月摧残成一片枯骴之地。 组词: 枯木、骸骨、荒凉、衰败、干枯 近义词: 腐朽、憔悴、干瘪 反义词: 蓬勃、蓬松、鲜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