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刻辞的意思、刻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刻辞的解释

镂刻于金石之上的文辞。《史记·秦始皇本纪》:“金石刻尽 始皇帝 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 始皇帝 ,其於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这个铜权的一面刻着 秦始皇 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刻辞,和 秦二世 的补刻辞。” 鲁迅 《野草·墓碣文》:“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刻辞"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特指古代刻写在甲骨、青铜器、石碑等硬质载体上的文字记录。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 核心定义 "刻辞"指用刀具等工具在龟甲、兽骨(甲骨)、青铜器、玉石、竹简(早期)、石碑等材料上镌刻而成的文字。它是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重要形式,与"墨书"(用笔墨书写)相对。其核心在于"刻"这一制作工艺和"辞"所承载的文字内容。

二、 词源与构成

三、 主要类型与历史背景

  1. 甲骨刻辞: 主要指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刻写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占卜记录和记事文字,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的主体内容。内容涉及祭祀、战争、田猎、气象、农业、疾病、生育等,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2. 金文刻辞/铭文: 指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至春秋战国) 铸刻在青铜器(如钟、鼎、盘、簋等)内壁或底部的文字。内容多为记述器主功绩、祖先勋业、册命赏赐、盟誓契约、追孝祈福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早期金文多为铸前刻模而成,后期亦有直接刻划者。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青铜器综论》(朱凤瀚著)。
  3. 石刻刻辞: 泛指刻在石碑、石鼓、摩崖等石质材料上的文字。如著名的石鼓文(先秦)、秦始皇巡游天下所立的刻石(秦代)、汉代的碑碣、墓志铭等。内容多为纪功颂德、颁布法令、记录事件、标识地界、墓主生平传记等。来源:《中国书法史》(丛文俊等著)、《碑刻文献学通论》(毛远明著)。
  4. 其他刻辞: 还包括刻写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材料上的文字,虽数量相对较少,但同样是古代文字的重要遗存。来源:《古文字学导论》(唐兰著)。

四、 价值与意义

五、 学科关联 "刻辞"是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金石学、书法史等学科的核心研究对象。对刻辞的释读、研究构成了这些学科的基础工作之一。来源:《古文字学》(黄德宽主编)、《金石学》(朱剑心著)。

网络扩展解释

“刻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

一、基本含义(主流解释)

指镂刻在金石等硬质材料上的文字或文辞,常见于古代碑刻、青铜器等文物。例如:

二、引申含义(较少使用)

在部分语境中,可能被引申为过分苛责、挑剔他人言辞的行为(类似成语用法)。例如:

补充说明

  1. 词源解析:
    • “刻”指雕刻或时间单位(如“即刻”),引申为深刻;
    • “辞”指文辞、语言或告别(如“辞行”)。
  2. 应用场景:
    • 考古学中特指甲骨文、金文等古代铭文;
    • 文学作品中可象征永恒记录(如墓志铭)。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若涉及古代文献或文物研究,通常指第一种解释;若用于现代语言表达,需根据上下文分析是否属于引申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隘厄别无二致谗谮尘涨楚楚谡谡丹毫掉罨子定时器地维隄繇放开丰柔奋跃跗萼服制槁悴攻城打援够格关闬关圣帝君豪竹哀丝和光黑重黄碌火力圈荐更茭白揭孽窘然即心是佛倦厌剧变狙击锯条矩矱龙行虎变鹿冠卖艺门扉懵懵懂懂民富国强南北人纳音内反逆封轻薄无知覃迁入境飒尔事项时英十指有长短鼠法韬采廷辨晚茶顽嚚五马渡虾魁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