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镂刻于金石之上的文辞。《史记·秦始皇本纪》:“金石刻尽 始皇帝 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 始皇帝 ,其於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这个铜权的一面刻着 秦始皇 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刻辞,和 秦二世 的补刻辞。” 鲁迅 《野草·墓碣文》:“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
“刻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
指镂刻在金石等硬质材料上的文字或文辞,常见于古代碑刻、青铜器等文物。例如:
在部分语境中,可能被引申为过分苛责、挑剔他人言辞的行为(类似成语用法)。例如: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若涉及古代文献或文物研究,通常指第一种解释;若用于现代语言表达,需根据上下文分析是否属于引申用法。
《刻辞》是一个中文词语,意思是刻文字或者题字。一个人在木石等物上用刀刻字,可以表达出对某件事物的思考和感受,并传达给他人。
《刻辞》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刀和言,它的总笔画数是10画。
《刻辞》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人们在古代常常使用刀或其他尖利的工具,在木头、石头或其他材料上刻下文字或者图案。
《刻辞》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是「刻辭」。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刻辞」一词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它仍然由「刀」和「言」两个部分组成,表示通过刀刻下的文字来表达某种含义。
1. 他用一把小刀在木头上刻下了一句诗,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刻辞。
2. 这块石头上刻着古代的刻辞,记录了过去的历史和文化。
3. 这位书法家的刻辞技艺很高超,每一笔都流畅有力。
刻字、刻木、题字、雕刻
刻书、刻石、刻板、雕刻
抹字、擦字、涂字、消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