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骚攘的意思、骚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骚攘的解释

骚动纷乱。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二场:“在骚攘中, 聂政 挺剑由左翼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骚攘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骚”和“攘”两个语素构成,主要用于形容纷乱扰攘、动荡不安的状态或局面。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构成与用法:


一、核心释义


二、字源与词义演变

  1. “骚”的演变:

    • 先秦文献中多指“扰动”(如《诗经·大雅·常武》“徐方绎骚”);
    • 汉代后引申为“忧愁”(如《离骚》题解“离,别也;骚,愁也”);
    • 唐宋时期强化“混乱”义(如杜甫诗“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中的动荡意象)。
  2. “攘”的演变:

    • 早期表“推让”“排除”(如《论语·子路》“其父攘羊”);
    • 后发展出“抢夺”“纷争”义(如《汉书·严助传》“南夷相攘”)。
  3. 复合词定型:

    “骚攘”作为固定搭配多见于明清小说及近代文献,如《水浒传》描述战乱:“四方骚攘,民不聊生”,凸显社会整体性混乱。


三、权威典籍引证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3页:

    “骚攘:动乱纷扰。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天下之骚攘,皆起于自私自利。’”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2. 《辞源》(第三版)第4册,第289页:

    “骚攘:纷扰不安。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香市》:‘崇祯庚辰,香市骤停,市井骚攘。’”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

  3. 古代用例:

    清代魏源《圣武记》卷九:“自三藩骚攘以来,民生凋敝。” 描述吴三桂叛乱后的社会动荡。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核心差异 例句
骚攘 强调大规模、持续性的社会动荡 “时局骚攘,百姓流离。”
骚乱 侧重突发性局部混乱 “赛场发生骚乱,警方介入。”
动荡 泛指不稳定状态(含政治经济) “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复苏。”
扰攘 偏重嘈杂纷乱的场面 “市集扰攘,人声鼎沸。”

五、使用场景

  1. 历史叙述:

    “明末天灾频仍,流寇四起,中原骚攘达十余年。”

  2. 文学描写:

    “烽火连三月,城池尽骚攘。”(仿古诗句)

  3. 学术分析:

    研究社会冲突时,可用“骚攘周期”指代动乱反复发生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辞源》(第三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1963(影印本).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纸质/电子版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骚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骚动纷乱”,常用于描述动荡、混乱的场景或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 骚:本义指动荡、扰乱,如“骚乱”“骚扰”;也指忧愁(如屈原《离骚》中的“离忧”)。
    • 攘:本义为侵夺、排斥,如“攘夷”;引申为纷乱、烦扰,如“扰攘”。
    • 组合义:两字结合后,“骚攘”强调因动乱或纷争导致的混乱局面。
  2. 用法与语境

    •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如郭沫若在《棠棣之花》中写道:“在骚攘中,聂政挺剑由左翼上”,描绘了混乱中的紧张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例句参考


扩展说明

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相关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靉靉白帢苞稂漕藏茶花赋常侍愁心川府淡嘴砥刃儿竖翻然改图逢累奋翼刚鬣干洗高不辏低不就歌筒拱揖指撝勾吴鬼雌还隐寒乌耗惫号炮壑舟虎彪彪交锁晋见矜炼寄趣潦原浸天量金买赋里山倮虫麦金利山明医密篠泥酒牛矶破崖绝角潜艇浅妄乾雨千载一逢鹊语区时绕道三采三龙祠扫光霜吹叔齐四牙子朝上素性蜼螭威焰诬诞香房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