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at gruel] 煮烂成糊状的肉
肉粥。《晋书·惠帝纪》:“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糜……粥也。” 宋 陆游 《闻杜鹃戏作绝句》:“劳君树杪丁寧语,似劝飢人食肉糜。” 清 金人瑞 《甲申秋兴》诗之二:“今冬无米又无菜,何不作官食肉糜。” ********* 《经历》五九:“这话实际等于饥荒劝人吃肉糜!”
“肉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
指肉粥或细碎的肉,即煮烂成糊状的肉制品。例如《晋书·惠帝纪》记载的典故“何不食肉糜”,这里的“肉糜”即指肉粥。
字源与读音
历史典故
西晋惠帝司马衷听闻百姓饥荒时反问“何不食肉糜?”,因缺乏同理心成为千古笑谈,后多用于讽刺脱离实际的言论。
诗词运用
宋代陆游《闻杜鹃戏作绝句》中“似劝饥人食肉糜”,清代金人瑞《甲申秋兴》中“何不作官食肉糜”,均借典故暗喻现实困境。
部分语境中,“肉糜”可比喻事物或人的破碎状态,如形容物品损坏严重或精神崩溃(例:“身心俱疲,几成肉糜”),但此用法相对少见,多见于文学化表达。
“肉糜”一词以“肉粥”为核心含义,因历史典故衍生出讽刺与比喻功能。需注意区分其本义与引申义,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肉糜》这个词在中文中通常表示将肉类绞碎成糜状的食品或材料。它可以用来制作馅料、汤料或者作为菜肴的一部分。肉糜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肉类制作,如猪肉糜、鸡肉糜等。
《肉糜》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肉字的肉部首和糜字的米部首。肉部首表示与肉类相关的事物,而米部首表示与粮食或糜状物相关的事物。肉糜的总笔画数为12。
《肉糜》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一个古代的汉字。在繁体字中,“肉”字和“糜”字的形状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中国,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人们使用毛笔在竹简或纸上书写。汉字的形状、结构以及一些笔画的书写顺序与现代有所差别。然而,《肉糜》这个词的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一致,没有明显的差异。
1. 她用猪肉糜和香料制作了美味的馅料。
2. 这道菜需要将鸡肉糜拌入汤中煮熟。
组词:肉松、糜烂、糜子
近义词:绞肉、碎肉
反义词:整块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