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泰誓上》:“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孔 传:“人诚聪明,则为大君,而为众民父母。”后以“亶聪”谓天子之聪明,借指天子。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孔王祠》引 履端亲王 永珹 《孔王祠》诗:“素帛全忠节,丹忱报亶聪。”
亶聪
“亶聪”是古汉语中的合成词,由“亶”和“聪”二字构成,意为竭尽耳力以明察事理,强调专注倾听、深入辨析的智慧。其释义及来源如下:
亶(dǎn)
《尚书·无逸》:“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孔颖达疏:“言王当亶然用心。”
聪(cōng)
《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朱熹注:“聪,耳之德也。”
“亶聪”最早见于《尚书·无逸》:
“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
(孔颖达疏:当亶然用聪,察民之情。)
此处“亶聪”指统治者应专注倾听民意,明辨是非,体现治国者需具备的审慎与洞察力。后世引申为对事物深入辨析的智慧,如王引之《经义述闻》称:“亶聪者,竭其听闻之谓也。”
《汉语大词典》收录“亶聪”为:
“专心倾听而明察。多指帝王治理政事。”
例证引《尚书·无逸》及孔颖达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强调:“亶聪者,不蔽于私欲,以天下耳目为耳目。”
王夫之《读通鉴论》称:“亶聪非独君德,士亦当竭耳力以究学问。”
“亶聪”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本义
该词最早出自《尚书·泰誓上》:“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其中“亶”意为“诚然、确实”,“聪”指聪慧、明智。整句意为“真正聪明的人才能成为君主(元后),而君主应像百姓的父母一样”。
引申义
在后世文献中,“亶聪”逐渐演变为对“天子”的尊称,代指帝王。例如清代昭槤《啸亭杂录·孔王祠》引永珹诗句:“素帛全忠节,丹忱报亶聪”,此处的“亶聪”即指帝王。
“亶聪”是古代对帝王智慧与地位的复合尊称,兼具形容君主德行和代指君主身份的双重功能。
边尘不惊避风头逼遣昌姬持势储饷等次点石术低估订证逗拢凤德扶床官成鬼串龟封含齿戴发含孝浩露灰槁监河侯姣妍阶品结绶稽合继褰可事寇战奎章枯砚喇唬郎选垒尉栗惓慄然梅河豚劘灭逆厄强饭亲贤远佞奇缘圈盘腿人格化深奸巨猾神逵石钵饰貌世器试习受诎酥佥逃兵套马甜口儿天梁脱貂五斗禄五凤城咸黑萧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