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晓变化之理。《易·繫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孔颖达 疏:“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 宋 苏轼 《与李端伯宝文》之二:“智识通变,而性极厚。”
(2).犹变通。不拘常规,适时变动。《文选·班固<典引>》:“通变神化,函光而未曜。” 李周翰 注:“变通神化,其光不见则难可知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西游记》第一回:“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纔这般与你説了,你还不省?”
“通变”是一个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主要包含以下层面:
通晓变化规律
源自《周易·系辞上》:“通变之谓事”,指理解事物内在变化原理并灵活应对。这一含义强调对事物动态规律的把握。
灵活变通
指不拘泥于常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例如《东周列国志》中批评赵括“不知通变”,即指其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哲学与治国
在《周易》中,“通变”被视为处理事务的核心能力。宋代苏轼评价他人“智识通变”,即肯定其智慧与变通性。
文学理论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提出文学创作需兼顾继承(通)与创新(变),认为“变则堪久,通则不乏”,强调传统与革新的平衡。
“通变”更侧重主动掌握规律后的灵活运用,而“变通”偏向被动调整策略。例如《西游记》中批评角色“甚不通变”,即指其缺乏对局势的主动分析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通变”既是中国传统智慧的体现,也是跨领域的方法论,其核心在于动态平衡与适应性智慧。
通变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词汇,它指的是事物的变化和流通的形态。由“通”和“变”两个字组成,其中“通”是由“辶”和“龙”组成的,表示事物流通的意思;“变”由“亻”和“不”组成,表示事物改变的意思。通过拆分它的部首和笔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起源。
通变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写法是「通變」。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變」的变体是「辡」,由三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言」、「辶」和「果」,它的意思是辩论和争议。因此,通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事物变化和变化带来的争议与讨论。
以下是通变一词的用法示例:
1. 万物皆有通变的规律,不可轻视。
2. 善于把握通变的机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 这个课题涉及到社会的通变现象,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通变这个词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其含义。例如:
- 通达:表示通往某个地方或达到某个目标的意思。
- 通行:表示在某个地区或某个时期普遍流行或被接受的意思。
在近义词方面,可以使用以下词语来替代通变:
- 变化:表示事物的状态或形态发生变动的意思。
- 流变:表示事物流通的过程或方式。
反义词方面,可以使用以下词语和通变形成对照:
- 不变:表示事物保持没有变化的状态。
- 死变:表示事物的变化带来的负面结果或不可逆转的变化。
通过对通变这个词的部首、笔画、源头、繁体写法、例句等方面的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丰富我们的词汇知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