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沙麓 ”。古山名。一说古地名。故址在今 河北省 大名县 东。《春秋·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 沙鹿 崩。” 杜预 注:“ 沙鹿 ,山名。 平阳 元城县 东有土山。”《公羊传·僖公十四年》:“ 沙鹿 崩。 沙鹿 者何? 河 上之邑也。”据《后汉书·元后传》载, 春秋 晋国 有史官以为 沙麓 崩陷乃“阴为阳雄,土火相乘”之象,断言六百四十五年后宜有圣女兴。因以“沙鹿”作为颂扬皇太后、皇后之词。《汉书·翟方进传》:“太皇太后肇有 元城 沙鹿 之右,阴6*精女主圣明之祥。” 唐 白居易 《昭德皇后挽歌词》:“阴灵何处感? 沙麓 月无光。”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 观津 原近 赵 , 沙鹿 本邻 燕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沙鹿汉语 快速查询。
“沙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地理信息综合解释:
1. 古山名/地名(河北地区) 据《春秋·僖公十四年》记载,“沙鹿崩”指古代山体崩塌事件。其地理位置存在两种说法:
2. 文化象征意义 《后汉书·元后传》记载,沙鹿崩塌被晋国史官解读为“阴为阳雄,土火相乘”的异象,预言645年后将有“圣女”兴起。后世因此将“沙鹿”作为颂扬皇后、太后的典故。
3. 现代地名(中国台湾省) 台湾省台中市下辖的沙鹿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有纵贯铁路海线经过,静宜大学设于此地。
注意:历史文献中的“沙鹿”与台湾现代地名无关联,需根据上下文区分。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或现代行政区划细节,可查阅《春秋》三传注疏或台湾地方志。
沙鹿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分别是“沙”和“鹿”。
“沙”字的部首是“水”,它的总笔画数为8。
“鹿”字的部首是“鸟”,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沙鹿这个词语来自于《诗经·小雅·正月》中的一句诗:“沙鹿维群,既伯既舅。”其中的“沙鹿”指的是一种沙漠中的野兽,比喻处境艰难。
沙鹿的繁体字为「沙鹿」。
古时候,沙鹿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在现代汉字书写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沙鹿」。
1. 在这片沙漠中,沙鹿凭借敏锐的直觉找到了水源。
2. 小李遭遇了沙鹿般艰难的生活,但他从未放弃。
3. 大自然中的沙鹿们为了生存经常要面对无尽的考验。
沙地、鹿角、鹿茸、鹿皮、鹿肉等。
沙漠中的野兽。
优越的境况、顺遂的生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