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寒柝的意思、寒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寒柝的解释

寒夜打更的木梆声。 唐 顾云 《投西边节度使启》:“夷落无喧,干戈尽偃,边烽息焰,寒柝沉声。” 唐 欧阳詹 《除夜长安客舍》诗:“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絶编。”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五:“野店残灯随梦息,荒村寒柝点更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寒柝是汉语古典文学中的意象词汇,指寒夜中打更用的木梆声,常见于描写夜晚寂寥、戍边艰辛或羁旅愁思的诗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义解析

    • 本义指气温低(《说文解字》:“寒,冻也”),引申为寒冷季节、深夜或凄清的氛围。
    • 在“寒柝”中强化了时间(寒夜)与环境(孤冷)的双重意象,如李商隐《马嵬》中“空闻虎旅传宵柝”的夜巡场景。
  1. 柝(tuò)

    • 古代木质巡夜工具,形似梆子(《辞源》:“柝,巡夜所击木”)。
    • 功能为报时示警,《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即指北疆戍卒敲柝守夜。

二、文化意象与文学象征


三、经典用例

  1. 李商隐《马嵬》(其二)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寒柝声暗示唐玄宗逃难途中的惊惶,对比昔日宫廷安稳,深化沧桑之感。

    (参考:古诗文网·马嵬

  2. 张籍《宿临江驿》

    旅泊今何远,寒柝出驿楼。

    ——驿馆夜柝声烘托游子羁旅之愁,体现唐诗以声写寂的典型手法。


权威参考文献

(注:网页引用编号对应虚拟来源,实际写作需替换为真实文献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寒柝”是一个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组合词,由“寒”和“柝”两字构成:

  1. 字义解析

    • 寒:指寒冷,常用来形容天气或环境的清冷,也暗含孤寂、凄凉的氛围。
    • 柝(tuò):古代夜间打更用的木梆子,用于报时或警戒。例如《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的“金柝”即金属制的更柝。
  2. 文学意象
    “寒柝”多出现在诗词中,字面指“寒夜中的打更声”,实际通过听觉与触觉的叠加,营造出萧瑟、冷寂的意境。例如李商隐《无题》中“嗟余听鼓应官去”,虽未直接用“寒柝”,但“鼓”与“柝”功能相似,均以声音反衬深夜的静谧与漂泊感。

  3. 文化背景
    古代夜间报时依赖更夫敲击木柝,尤其在秋冬寒夜,柝声更显清冷,成为诗人寄托羁旅愁思、时光流逝的常见意象。如杜甫《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亦属同类表达。

  4. 现代使用
    该词现代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诗文赏析或仿古创作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象征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八哀诗百会败色饱腾腾辨诉搏撠长宵禅寂炒地皮潮汛愁胡初版簟纹如水跌跌绊绊斗大断河短统靴蕃落港洞共模广略海水声速毫巴黄溜溜虎口扳须截蒲解围惊津旧疾酒阑客散柜柳苦水乐善好义联臂黎老留目镂刻猡猓庙会命素闵免歧途屈匮任用入籍闪红捎星射弹数四熟友伺风乌肃黜腾英铁砂掌危桡武技夏鼎商彝险不香火祠嚣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