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亭卒的意思、亭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亭卒的解释

秦 汉 亭中的差役。《史记·高祖本纪》“令求盗之 薛 治之” 司马贞 索隐引 汉 应劭 曰:“旧亭卒名‘弩父’, 陈 楚 谓之‘亭父’,或云‘亭部’, 淮 泗 谓之‘求盗’也。”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亭卒上楼扫除,见死妇,大惊,走白亭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亭卒是古代中国基层治安机构中的专职人员,属亭长管辖,主要负责地方巡逻、缉盗、传令等事务,常见于秦汉至魏晋时期。其释义与职能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字义溯源与职官性质

  1. 构词解析

    “亭”指秦汉基层行政单位“亭”,兼具驿传与治安功能;“卒”意为差役、兵士。《说文解字》释“卒”为“隶人给事者”,即供差遣的服役者。

  2. 历史定位

    亭卒隶属亭长,属县级以下的治安组织成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其编制与乡里制度紧密关联。


二、核心职能与工作范畴

  1. 治安巡查

    负责辖区巡逻、缉捕盗贼,维护地方秩序。如《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亭卒需查验行人符传(通行证件),防范奸宄。

  2. 文书传递

    承担公文递送、消息传达任务,保障信息通达。东汉《曹全碑》碑文提及亭卒参与驿传系统运作。

  3. 辅助司法

    协助亭长处理轻微讼案,押解犯人。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亭卒常作为案件侦办的执行人员。


三、制度演变与文献佐证

  1. 秦汉定制

    亭制在秦汉趋于完善,亭卒成为固定职役。《后汉书·百官志》明确其“掌徼循禁盗贼”的职责。

  2. 渐次消亡

    魏晋后随着“亭”的驿传功能弱化,亭卒逐渐被巡检、捕快等取代。唐代杜佑《通典》称“亭之职废矣”,反映其制度变迁。

古籍原文摘录

《汉书·高祖本纪》颜师古注:“亭卒主追捕盗贼,承望都尉。”

《风俗通义》:“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亭卒持弩射之,群盗散走。”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点校本)
  3.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4. 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
  5. 杜佑《通典·职官典》(中华书局校点本)

网络扩展解释

“亭卒”是秦汉时期的基层差役名称,主要职责与亭这一机构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亭卒指秦汉时期在地方基层行政单位“亭”中服役的差役。其名称中的“亭”指一种兼具驿站、治安和行政功能的小型机构,“卒”则指基层服役人员。

  2. 主要职责

    • 维持治安:如《史记》记载亭卒在淮泗地区被称为“求盗”,负责追捕盗贼。
    • 传递文书:亭作为驿站时,亭卒需承担文书传递工作。
    • 日常维护:《风俗通》提到亭卒需执行“扫除”等杂务,发现异常需上报亭长。
  3. 地域别称
    不同地区对亭卒有不同称呼:

    • 陈楚地区称“亭父”
    • 其他地区称“弩父”或“亭部”
  4. 字义解析

    • 亭:原指有顶无墙的建筑物,引申为兼具治安和行政功能的基层机构。
    • 卒:此处指服役人员,非指普通士兵,更接近“差役”含义。

文献佐证:
《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贞索隐和应劭《风俗通》均记载了亭卒的职能,印证了该职务在秦汉基层管理中的实际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

百材半臂忍寒半导体整流器报任少卿书部界宸正冲风破浪椿灵啜哺初入芦苇,不知深浅爨下音翠袖红裙澹雅点兵订编独个黩昏方兴未已负刺负恩符赏雇佣冱寒俭腹脚踏实地基点经涉蹻疾狂疾枯形郎奶泪如泉涌掠约笼鹅龙门笔法峦山满洲侬辈品定谴负轻利肉搏柔调软斯金扫径商管舍己为公甚感诧异身衣口食使法倏烁四援随包贪爱偷苟文饬详讨先务小衣襟